文/李曼
开展《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协同执法检查,是京津冀三地人大本届以来第一个协同监督项目。近一年来,三地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增强推进协同发展的使命担当,积极探索增强协同监督实效的方式方法,有力推动决定的贯彻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道必答题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悠悠河水,迤逦穿行。沟通南北的千年运河,将京津冀三地紧紧连在一起。
自古以来,京津冀三地山水相依、地缘相亲、历史相融、文化相近,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特别是在文化上,许多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同源共生、相通共享的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从历史上看,京津冀运河段在南北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运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独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记忆了京津冀人民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大运河滋养着京津冀,京津冀也呵护着大运河。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大运河作为区域重要的文化长廊、经济动脉与生态廊道,对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纽带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的题中之义。在互通互存、协同共进愿景的驱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互融共建,能够充分发挥跨区域资源整合的优势,为优化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以及实现互惠共赢提供助力。
发挥人大职能,深化拓展协同协作
为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驱动力,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2022年三地人大常委会采取区域协同立法的方式,共同出台了《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23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2024年三地人大再次携手,围绕《决定》开展协同执法检查,这是三地人大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立法工作和监督工作贯通起来,用法治手段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举措。这次执法检查也是自2023年京津冀三地人大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后的第一个协同监督项目。
协同监督的特点是协同,优势在协同。三地人大聚焦协同机制建设,建立了三地人大教科文卫工作机构、监督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反馈机制,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联络沟通、协商解决。三地人大共同拟定了本地执法检查、交流研讨、协同执法检查、审议报告“四步走”的协同监督工作方案,上半年三地人大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首先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执法检查,再于下半年侧重京津冀协同的内容共同开展协同执法检查。按照方案要求,三地人大都成立了以常委会领导为组长的执法检查组,同步召开动员部署会,同步开展专题培训,同步开展本地执法检查。
7月9日,三地人大教科文卫委、常委会办公厅在河北省沧州市召开研讨交流会,就前期本地执法检查的情况进行充分交流,并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开展协同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时间安排。大家梳理成果、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为开展协同执法检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调查研究,凝聚整体工作合力
9月上旬,协同执法检查活动率先在北京拉开帷幕。三地人大组成的协同监督调研组,在听取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关于北京市实施《决定》总体情况的汇报后,利用3天的时间先后到通州区北关分洪枢纽(大光楼)、路县故城遗址、“三庙一塔”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
9月中旬,协同执法检查活动继续深入。三地协同监督调研组来到天津,在听取了天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关于天津市实施《决定》的总体情况汇报后,先后到三岔河口、意式风情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等地开展实地检查。
10月上旬,三地人大持续聚力监督。三地协同监督调研组一行来到河北省沧州市,听取了河北省相关部门关于《决定》贯彻实施情况汇报,并实地查看了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南川老街、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等地。
每到一地调研组都仔细查看、充分交流讨论,不时记录下大运河保护的特色经验,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
参加协同监督的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路县故城遗址印象深刻。路县故城遗址发掘出土了汉代水井群和大量珍贵文物,并按照“边考古、边发掘、边展示、边共享”的理念,规划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并配套建设博物馆,目前公园一期已建设完成。“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方面,北京市坚持做大保护,绝对不搞大开发,虽然实施的工程很多,但是保留了大运河文化遗址的原貌。在路县故城遗址,我们看到了边考古边挖掘、边展示边共享,让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千年运河的风貌和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她感慨地说。
天津市依托运河沿线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三岔河口、“天津之眼”等文旅地标,推动大运河、沿线文物建筑与商业消费串联互通,促进运河沿线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曹娜在天津市参加协同监督调研时谈道:“天津市紧扣大运河文化主题,深入挖掘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一大批能展现运河历史风貌、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文旅项目和文艺作品,也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了新魅力。”
在河北省沧州市开展协同执法检查期间,执法检查组来到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点位的谢家坝,察看遗产本体保护情况,并对运河沿线增绿、环境清理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部长左山认为,大运河保护工作生态为根为本,“如果不能保持‘长治久清’,大运河也就无法实现对沿线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基础性承载。”
在一次次的调研中,大家对进一步深化合作、协同提升三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突出监督重点,精准发力确保实效
京津冀三地人大不断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就协同监督过程中的重要报告、监督动态、信息资料、经验做法及时进行交流、共享,确保协同监督质效。
协同监督调研组认为,三地协同推进《决定》贯彻实施,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快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初见成效,河道水系治理不断推进,文化价值内涵挖掘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落实,具有区域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展示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协同发展示范带初具雏形,运河文化正在渗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赋能城乡发展,古老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文化资源挖掘还需进一步加深,保护展示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数字化应用还需进一步深化,协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健全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深化大运河文化遗产挖掘展示、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打造“通武廊”大运河文化示范带等意见建议。
11月28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委员们在审议时对三地协同监督的创新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建议加大大运河文化传播力度,利用北京科技赋能优势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发掘传承运河文化,推动文旅融合。
同期,天津市和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也分别将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常委会会议进行了审议。
三地人大一致认为,开展人大协同监督,是充分发挥区域内人大协同监督制度优势,凝聚三地人大监督合力的成功实践;是把监督工作与立法工作贯通起来,推动协同立法成果落地落实的有益尝试;是与时俱进推动人大工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探索。
今年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启了新篇章。相信在三地人大的共同努力下,千年古运河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从历史流向未来,从“各美其美”流向“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