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鑫鑫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3年9月20日,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执法检查组认为,持续深入贯彻实施条例,不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公益性,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立足点,通过不断健全服务网络、理顺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急救队伍建设等综合举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全力守护首都城市安全。
院前医疗急救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与每个家庭的和谐安宁息息相关。自2017年3月1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实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监督促落实、以落实惠民生,先后通过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代表议案督办、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等法定监督方式,推动政府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释放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活力。2021年5月,在充分总结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改条例的决定,将部分重要改革成果予以固化,进一步强化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法治保障。为推动新修改的条例更好落实见效,常委会再次将条例执法检查列入本年度监督工作计划。
为做好执法检查工作,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和于军任组长,29位委员、代表参加的执法检查组,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检查。历时四个月,执法检查组深入市、区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医院等10余家单位开展实地检查,与市、区两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急救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利用市人大常委会官网、代表家站平台广泛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聚焦民之所需,“沉浸式”调研把脉“绿色生命线”
市民拨打120急救电话是不是顺畅?120救护车能否及时到达病患身边并开展规范的救治和转运服务?院前医疗急救这两个服务环节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密切、最直接,也是此次执法检查最重要的检查内容。为此,执法检查组创新检查调研方式,以亲历者的视角,到北京急救中心开展了解剖麻雀式的检查,力求掌握最详实的第一手信息。
6月6日,北京急救中心的120调度指挥大厅一片繁忙,电话铃声、调度员的声音此起彼伏。执法检查组的8位人大代表分坐在不同的调度席,通过耳机同步旁听调度员接听受理市民的急救呼叫,检查调度人员接听电话、分类登记处理等是否规范及时,对危重症患能否及时与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等情况。检查中,人大代表神情严肃,一边收听电话内容,一边紧盯显示屏上的救护车位置信息等,仿佛已经置身于电话另一端的焦急与担忧之中。正如杨华代表所言:“只有坐在这里,才能真切感受时间的紧迫,每通急救电话都是与时间赛跑,调度员的每一次询问都是与病魔的抗争。指挥调度是整个院前急救的神经中枢,调度人员接听电话紧张有序、用语准确、指挥车辆及时到位,业务素质过硬,虽然不是一线急救医生,但却在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生命。”
接到调度指令后2分钟内出车,是对院前急救车组的硬性要求。王金辉代表早早换好工作服,与急救车组医护人员一起等候出车指令。作为连续两届当选的市人大代表,他所在的大安山乡卫生院同时承担着运行120救护车的任务,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随着调度指挥中心发出派车指令,他跟随急救医护人员快速登上救护车,开始了对车组出车、救治、搬抬、转运等工作的全过程检查。调研结束后,王金辉代表作出了这样的评价:120急救车组反应迅速,与家属沟通良好,现场急救措施得当,转运及时,与接诊医院沟通顺畅,病历书写及时规范,展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新的检查调研方式让人大代表在院前急救工作一线真切感受到了条例实施产生的良好效果,也让代表在提出意见建议时更加精准有效。面对调度人员繁重的工作状态,万欣等多位代表提出,要强化科技赋能,发挥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快速准确定位、及时应答、规划路线、与医院对接等方面的优势,让院前医疗急救更迅速、更便捷,更准确、更有效率。
推动条例落地,深入基层问诊“需求最前线”
院前医疗急救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群众期盼最迫切的“关键小事”。120急救车每天穿行于全市各个街道社区、乡镇村落,每次急救任务都是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真实故事,基层群众的感受最真切,也最深刻。为广泛且准确地了解群众需求,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联合朝阳、海淀、丰台、房山、顺义、密云等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共同开展了实地检查。每到一处,执法检查组都要详细检查条例规定内容是否落实,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并与基层单位管理者、急救工作人员交流研讨,倾听他们的专业建议。
代表家站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主阵地,是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重要平台。执法检查组充分利用代表家站,将条例执法检查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共同行动,通过逐条学习讲解条例内容、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共征求了6000多位市民的意见建议。这些意见中,有的反映了条例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建议,有的针对条例部分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为执法检查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奠定了最真切、最富智慧的民意基础。
征求意见过程中,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普及被多次提及。有一位临床医务人员谈到,公众对于急救知识的渴望度比较高,大家愿意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能够学到急救知识的途径并不多,正规的培训也较少。如果现场没有医护人员,一旦有人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滞,会救、敢救的人不多。
为找准问题症结,执法检查组组织部分代表分别参加了北京急救中心、市红十字会开展的社会急救培训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体验,检查急救培训是否规范,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培训中,代表们对照授课内容不时翻阅教材,边听讲边记录,并按照操作规范,积极进行模拟演练,不断改进动作,打磨细节,在熟练掌握了多项急救技能的同时,也对社会急救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推广有了直观认识。代表们表示,经过规范培训,才真正认识到社会急救能力是突发状况下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第一道防线的真正含义,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要认真落实好条例的有关规定,让急救培训课程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单位,利用好新媒体、网络、讲座等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度,增强全社会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攥成工作合力,同频共振畅通“急救快车道”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注重把握立法和监督工作的精度和力度,紧盯目标,持续发力,通过“立法-监督-修法-再监督”的闭环工作,推动政府更好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能。与此同时,坚持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加强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代表更好履职创造条件,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把监督成果持续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120”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120调度平台统一指挥调派全市院前急救车组,北京成为全国唯一实现统一指挥、一级调度的省市。建成了470处标准化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和21处救护车洗消站点,配置救护车1000余辆,形成了一支6000余人的专业队伍。2022年全年,120急救电话接听量达189万余次,出车近92万次,均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年急救呼叫满足率99.50%,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急救车辆快速响应,从120电话接听到救护车驶达患者身边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6分钟,较条例实施前的2016年缩短了19分钟。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今年的特大暴雨灾害,院前急救系统心系群众、快速行动,133个救护车组迅速投入防汛救灾任务中,共转运伤病员近3400人次,用使命担当和辛勤汗水,有力守护了群众安全。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要通过执法检查推动条例有效实施,更是要通过每一次实地检查、座谈研讨、意见征集活动,让条例在实施中满载民意民心,彰显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有魅力,不断丰富条例的实践价值。我们坚信,在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下,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必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会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