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灾害。面对百年罕见特大暴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本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汇集人大力量投身防汛抢险救灾,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屏障。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积极响应,勇扛责任,为受灾地区群众献爱心、送温暖,以实际行动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出最朴素、最有力的诠释。
灾难面前,人大闻令而动、紧急驰援。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在风雨中毅然前行,门头沟区人大代表,妙峰山镇党委书记王垚毫不犹豫退掉出行机票,选择与全镇群众共进退;门头沟区、王平镇人大代表,安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李素芳毅然拔掉输液管,涉险山路徒步4小时回村;市、区人大代表,房山区大安山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金辉留守灾区一线,带着救援医疗组挨家挨户为村民送药、消毒;市人大代表、房山区蒲洼乡东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亮带领党员干部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自产蘑菇和蔬菜徒步10余公里,将新鲜的食材送到安置点……还有数不清的人大代表、下沉一线的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山区、在村头,枕戈待旦、护佑安宁,直面大水、逆流而上。他们的脚下是泥,手上是泡,但固守着心中的“责”。他们积极奔走,捐款捐物,用善举筑起新的“爱心大堤”。他们同成千上万的百姓一起,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这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强大基因,就是战胜风险困难的伟大精神。
救灾善后和恢复重建工作任重道远,保障群众正常生活、做好受灾群众安置、防范次生灾害都迫在眉睫。京郊地质地貌复杂,恢复重建点多量大,市委明确用一年左右时间攻坚、三年实现全面提升的恢复重建思路,将救灾善后重建工作与韧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百千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力争把受灾地区打造成为安全发展样板、高质量发展样板和宜居生活样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人大代表要再接再厉,全力支持和投入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绿水青山的京郊,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后花园,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策源地,是首都高质量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以此次灾后重建为契机,肩负责任与担当、凝聚信心与力量,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和作用,凝心聚力,万众一心,共同建设更加安全、更加宜居的新家园,创造更加美好、更加绚丽的新生活!(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