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7期 > 家站故事

听见,代表家站联络员之声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 / 本刊 张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作为“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重要载体,从代表家站出发,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践行着履职为民的庄严承诺,民情民意凝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良言实策。“加油站”“议事厅”“宣讲地”,每一个名字都是代表家站功能的缩影,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坚实保障。

  在一个个鲜活的“进家站听民情解民忧”的故事背后,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代表履职和群众进站服务的群体——家站联络员。正是他们,在家站“多条腿走路”的过程中,担当了埋头干事“摆渡人”的角色,更成为呵护家站蓬勃发展、落地生花的“园丁”。说起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但也细致、扎实。比起大刀阔斧、立竿见影,在探索“用好用活家站平台”的当下,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工作形容为“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走近家站联络员,来倾听他们的声音。


  苗士赢:把科技底色和人文情怀融入家站

  海淀,是首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是众多科技企业的“集聚地”,上地街道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创新高地之一。在如何“建好家站”这个问题上,上地街道家站联络员苗士赢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怎么在规定动作之上,把家站建出上地特色,让代表履职更有积极性、群众进站更愿意畅所欲言?”

  “建代表和群众满意的家站”

  走进上地街道人大代表之家,答案呼之欲出。“科技蓝+党建红”的配色给出了一个最鲜明的答案,智能电子画屏、视频会议系统、内置式扩音器,把海淀的“科技范儿”体现得淋漓尽致。苗士赢介绍,高科技也是回“家”代表的“特征”,8位代表中有5位都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作,一个“科技范儿”的家站,能让代表更有体验感,让群众更愿来,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也能让代表履职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让代表多维度参与家站活动。

  智能电子画屏延展了内容展示的长度,让“制度上墙”的“规定动作”与海淀科技特色有机结合,在内容深度的拓展上,代表之家在“科技范儿”上更多了一些“人文温度”。

  代表履职为民要“说出来”。苗士赢向每位代表征集了“履职理念”,与代表的照片、工作单位介绍同屏展示。“实干为民实干助企实干兴区”就是海淀区人大代表、联想集团副总裁戴京彤的“履职理念”,立足选区,着眼全局,短短12个字,说出了代表履职的担当精神,也让群众回“家”对代表有了更多了解、更多期待。

  代表“足迹”能展示,履职内容更不断更新。从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履职活动到积极参与地区建设的持续发声,从代表之家“揭牌”的“历史时刻”到“检察官走进代表之家”的特色活动,从垃圾分类的“与法同行”到调研考察的“深入一线”,苗士赢将代表履职活动进行梳理、分类呈现,用代表身影阐释了家站“该怎么用”“为什么有用”。

  “为代表和群众的双向奔赴做好服务保障”

  在“硬件”层面的思考,使上地街道人大代表之家成为了代表与群众愿意来的地方,“软件”层面,上地街道家站的分布与运行更处处体现着与地区发展“合拍”的细致。兼顾高科技产业园集聚的特点与回应社区居民诉求的需要,结合地理分布因素,街道形成了“一家两站,一站多址”的格局。

  从选址开始,让群众感受“民主在身边”。两个代表联络站一北一南,分别建在了上地国际人才会客厅和宏达大厦党群活动中心。这一考虑,实现了企业人员和居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的区域里“就近就便”进站,走进自己“最熟悉的场景”感受民主在基层的落地。

  与其“站桩”,不如主动“走出去”。这也是苗士赢一直坚持的理念,“一站多址”就是家站“流动”起来的成果。结合代表工作特点,让代表履职更“平常化”,苗士赢推动工作在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利用午餐会、晚餐会、会议间隙等时间,与企业员工座谈,收集意见;工作在社区的代表把联络站“流动”进社区,随时联系人民群众,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双向奔赴”更是用活地区资源、推动人大工作与群众生活更加密切的积极作为。“和时间赛跑”是上地街道很多代表的工作常态,代表进家站时间难以固定,苗士赢积极联系代表,推动家站“流动”进了代表工作单位,让群众也能向代表主动“奔赴”。在代表工作场所,群众在听与看的过程中一下子了解了“我选出来的代表在做什么”“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大代表准备做些什么”,更提振了群众对地区发展的信心。苗士赢还计划,利用假期专门组织中小学生到代表工作单位与代表们“对话、沟通”,让孩子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更深刻的认知,也期待在参与家站活动过程中他们有所收获,“或许也能为孩子们播下一颗科技的种子”,苗士赢说。


段红艳:做家站背后的“摆渡人”

  在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家站“跑”进社区已经成为了代表履职的常态。人大代表在哪里,家站工作就能开展到哪里,在甘家口街道综合办公室科长、家站联络员段红艳的工作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家站远不是一间屋子、一块牌子,有活力的家站一定会深入下去。”

  “这也太巧了。”——说起甘家口街道人大代表之家,总会让人忍不住感叹。13个选区选出的25位区人大代表恰好组成了“街道工委书记负总责+24位代表与24个社区‘结对子’”的局面。

  “怎么做到的?”——再说起家站的“活力”,更会让人忍不住向段红艳提问。代表们活动参与率百分之百,群众见代表的诉求百分之百得到满足;代表们和社区书记熟络到主动向段红艳报备,“段儿,我和社区书记说好了,明天要去我的社区见居民。”

  这些让人欣喜的故事背后,远不止于一句“巧合”。代表们履职的积极性,和段红艳的“背后功夫”互相“鼓劲”。

  怎么让代表履职更有成效?依托家站,更要走出家站,是段红艳在多年工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必经之路”。代表们和社区“结对子”得益于段红艳持续的思考和对地区情况的“心中有数”。

  从运行机制上推动代表越来越愿意沉到社区,是甘家口街道人大代表之家的“不二法宝”。届初,段红艳就从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得到了灵感——为代表们收集更多的民意民智做好服务保障,既要建好家站,让代表履职有阵地,更要推动代表进社区、近人民,实现“零距离”“真沟通”。在街道人大工委的支持下,段红艳综合考虑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便利性、活动开展的可行性,把代表们一一“编”进了社区里。

  怎么保证代表进社区不是“花架子”?家站发挥作用要和基层治理有机衔接,段红艳首先做的,是自己走访24个社区,和每一个社区书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掌握各社区“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她也注重加强对社区书记的培训和指导,让社区书记成为代表了解民情的“好搭档”。

  推动代表和社区更紧密的过程中,她下了很多“不起眼”的“细功夫”。每一次代表进社区见居民的活动,她都会邀请社区书记一起参加,让代表和社区书记面对面加强沟通;提前与社区书记明确,居民想要见代表,一定联系代表商量时间,确保群众的每一次诉求都能得到回应;线下见面难,就用线上会议、电子邮箱等各种方式帮助代表接待群众;代表参加完社区活动,她会主动向代表收集现场照片和资料,让代表也能“及时复盘”……

  家站工作者只是发发消息吗?面对这种误解,段红艳的“马不停蹄”展示了基层人大工作者最平常、最直接的状态。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她架起了代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承担了代表履职和群众满意之间的“摆渡人”角色。

  这些“背后功夫”,是多组织一次活动,让代表们在进家站过程中接待更多群众,是多打一通电话了解情况,让居民、社区书记和代表沟通更加顺畅;是多跑一趟看看群众反映的问题点在哪,提前做好功课,和代表一起“预习”;是促成市区代表联动,让居民的诉求通过代表建议办理得到解决;是推动代表扎进社区,让居民都知道“我的社区有代表”,让居民感受到“我的代表听我说”。

  “用心用情下功夫”,简单的七个字,就是段红艳对“如何让家站有活力”这个问题最真挚的回答。


李邈:“刚柔并济”点亮“博物馆之城”

  朝外街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一个繁华、开放、共享的蓬勃之地。在朝外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刚性约束和柔性激励结合,人大工作“有规范”,代表履职“有活力”。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名有情怀的家站联系员,李邈。

  “家站的创新基于规范”,在李邈看来,家站建设的科学性与代表履职的积极性是基层人大工作的“应有之义”。翻开朝阳区十六届朝外街道工作委员会5年履职足迹,李邈向我们展示了一份满满当当的人大工作“贴心画卷”——有对人大工作的“图解”,也有代表履职身影的全方面展示,更有五年来朝外群众在人大力量迸发中感受到的满满获得感、更多幸福感。在朝外街道,家站工作始终把握着既以制度“刚性约束”,促进代表履职尽责、为民代言,又以全面保障“柔性激励”,帮助代表“提出一条好建议”“督促一项重点事”“搭建一座连心桥”。

  走进朝外街道代表之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在推动基层人大工作有更大作为的进程中,家站在做些什么?

  以高质量服务保障助推地区发展

  一座“博物馆之城”的发展壮大,是让高楼亭阁里的历史文物走进群众生活的重要落笔,也是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挖掘文化底蕴、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坚定举措。立足朝外,助力“首善之区”,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一场走进东岳美术馆和北京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的专题调研拉开了朝外街道代表建言献策的“话匣子”。推动博物馆布局优化与特色化、错位化发展,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激发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代表们提出了11条具体意见建议,在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和文化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在这场有内容、有收获的专题调研中,把服务保障代表履职落实落细就是朝阳区人大常委会朝外街道工委和家站联络员的“心之所向”。

  “朝阳区非常重视博物馆建设,朝阳区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了专题调研。”李邈说。为了让代表们更好履职,李邈不仅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随时“在线”,还在活动前汇总整理了相关材料,发送给代表,让代表们能够对“文博朝阳”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首都“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有更多思考。

  在代表工作群里,一件发消息的“小事”就能看出李邈时刻思考的“不懈怠”。从文博朝阳提质增效到朝阳消费版图再扩大,从“当好‘两区’建设排头兵”到两会重要信息一览,她总是会将朝阳区发展相关的重要报道进行转发,并在活动通知中用好各类符号标注重点,让代表能够快速“读懂”关键信息,督促代表时刻关注地区“要闻大事”。

  用好家站与基层治理的“联结点”

  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参与人大工作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渠道。结合工作体会,李邈积极引导代表们“多到朝外逛一逛”,她说:人大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发挥基层的优势,在融合中发展。”

  “我在朝外立法建言”“人大代表‘在身边’”“共益伙伴计划”等活动,推动代表在察民情、聚民智中成为了基层治理的坚实“推动力”。

  一场精彩的“共益伙伴计划进社区”的活动,让居民“听懂了”法律。朝阳区人大代表、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党委书记徐爱民说:“得益于‘共益伙伴计划’,专业人士来到社区给居民讲解法规法条,解释法律知识点,居民知道了‘是什么’,更听懂了‘为什么’,学会了用法,更主动去守法,社区工作开展更加便利。”

  “共益伙伴计划”是朝外街道代表家站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一步,也是李邈服务保障代表履职的生动缩影。2020年,朝外街道发起了“朝外共益伙伴计划”,地区人大代表纷纷响应。在人大街道工委的的推动下,不少地区人大代表都携所在单位成为了“共益伙伴”,形成了代表履职有平台、地区发展有空间、群众受益看得见的“多赢”局面。李邈说:“结合代表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我们通过这一平台让代表们更有效地为地区发展助力,这也是代表履职为民的途径之一。”从疫情防控中的“出人出力”,到专业律师团队和相关政府机关进社区普法,代表们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街道工作的方方面面,也为企业间加强合作、推动地区发展搭建了稳定的平台。

  让家站融入群众“生活圈”,联结地区发展“脉络线”。下一步,李邈计划更深入地推进家站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在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活力旺盛的朝外进程中,贡献更多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