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6期 > 监督进行时

求真务实:“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持续推进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张毅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开展执法检查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监督职权,是保证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的一把“利剑”。聚焦“两区”建设痛点堵点难点,市人大常委会将检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决定》(以下简称“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作为重点监督项目,充分发挥人大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看成效、找差距、查问题、促提升,力求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再升级,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提升。

  严把方向——执法检查“谋定而后动”

  “查什么”是摆在检查组面前的首要问题。执法检查开始前,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亲自审定、修改工作方案。4月14日,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执法检查必须紧扣法规条文,围绕重点内容,督促法规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按照会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张建东带队先后到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金融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才局开展实地检查,同步听取相关政府部门的自查汇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检查落在实处,要紧扣“一条例一决定”条文规定,一一对照检查。检查组认真梳理分析法条,形成包含条文内容、责任单位、贯彻落实及政策配套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86项任务台账,并在检查前对检查组成员开展法规培训。按照任务台账,检查组要查得清清楚楚,政府相关部门要答得明明白白。

  多措并举——全面“体检”“不留死角”

  “怎么查”是执法检查组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针对“两区”建设构建“区域+领域+产业+要素”全方位开放体系的要求,检查组对执法检查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精准设计,力求形成闭环。

  “书面检查”。检查伊始,检查组就下发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进行自查,并形成报告清单。同时,检查组对“一条例一决定”实施以来形成的配套性政策文件进行调阅,检查落实情况。

  “专项检查”。针对“一条例一决定”关于领域、产业、要素以及制度创新的具体规定,检查组在市级层面专项检查政策制定的牵头部门、主责部门、配合部门政策实施情况;在区级层面专项检查各区政府政策执行情况,并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为出发点,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检查组还将就发现的问题与相关政府部门交换意见,形成问题清单,推动问题解决。

  “数据检查”。检查组与市统计部门形成联动,充分用好“两区”建设数据统计分析,并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合理设计问题,明确调查范围,形成有效数据。通过对统计数据和网络数据的综合分析,检查组对“一条例一决定”贯彻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联动检查”。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自贸试验区片区所在区(朝阳、海淀、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区)人大常委会根据检查重点,结合辖区实际开展“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工作,形成执法检查报告,梳理问题清单,提交书面检查报告。

  求实求效——关键领域“积跬步,至千里”

  从检查情况来看,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区”建设的指示要求,围绕“一条例一决定”相关规定,努力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动力”。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知识产权保险等全国首创性政策不断扩面增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持续推进;首次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的相关规定,49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外资研发中心;国际科研活动开放合作不断加深,初步建立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形成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态势,并为80余家科研机构、企业300多名用户提供便利的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首创“知识产权质押企业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首批典型案例;支持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两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参与企业30家,融资额合计5.39亿元。

  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制度创新、项目落地。出台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等方案;创新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挂牌设立“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落地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建立服务北京医药健康企业绿色通道。

  助力金融领域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发布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意见,成功推动全国首家地方国资控股金融控股公司、首家航空领域碳资产管理公司、世界级证券交易中心金融数据分析业务中国区总部(路孚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证券另类投资子公司、德勤(中国)大学等突破性项目落地。出台自贸试验区投资自由便利专项提升方案和国际收支全环节改革行动方案;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工作扩容增效,简化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办理,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中关村外债便利化试点扩容升级,允许北京地区科技创新企业多笔外债共用一个外债账户;落实境外个人薪酬购汇便利化政策。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排头兵”。依托北京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资产登记和交易,设立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发布《数据资产登记指引》,落地全国首笔1000万元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贷款,成立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全国首家数字经济标准化非法人技术组织,建成投用全国首创性的数据托管服务平台。国家数据出境案例评估制度在北京率先落地,2家单位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数字贸易港中新合作计划正在有序推进。

  按下京津冀协同开放“快进键”。建立健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政策互通互鉴、资源互惠互享。推出三地自贸试验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打造京津冀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京津冀征信链,成为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探索三地联动的全球化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京津冀区域标准化协作,两项实践作为创新案例由国家部委向全国复制推广。

  牢牢把握住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创新推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对境外专业人员开放职业资格考试、“两区”人力资源开发三个目录;争取国家移民局出台支持北京创新发展10条政策,率先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办证效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率先推出事业单位聘用外籍人员管理办法,申请材料压缩60%以上,证件办理时间压缩三分之二左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海淀园区正式启动。

  精进不怠——助力“两区”建设“扬鞭再奋蹄”

  要让政策“落地生花”,必须要把握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政策更有“生命力”是检查组关注的重点。针对企业等主体提出的关于政策宣传力度不足、执行层面缺乏联动、数字经济领域部分研究有待补充、人才要素保障需持续优化等问题,检查组成员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建议。

  “要加强已出台政策的梳理,将不同部门的零散政策整合打造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实施顺畅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政策研究制定、落地实施、成效评估、优化完善、复制推广的动态调整和闭环管理机制,提高政策实施成效。”

  “要加强自媒体渠道的应用,以‘短视频’‘热门榜单’‘大数据精准推送’等有效方式,增强法规政策解读,扩大覆盖面和知晓度。”

  “要对标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围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创新制度规则。”

  “要加大北京‘两区’建设管理人才、重点行业专门人才和企业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认定标准、人才认定方式和人才分级分类管理和保障体系。”

  “要优化土地供给和功能完善。结合城市更新,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多措并举促进城市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

  ……

  持续推进“两区”建设既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中的扎实行动,更是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坚定一步。接下来,执法检查组将走入基层,深入实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按照“寓监督于支持之中”的要求,以法治之力护航“两区”建设行稳致远,切实推动全市经济经济高水平开放,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