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 张雪松
王飞,1969年出生,1987年入伍,2018年退役后当选为海淀区上地八一社区党委书记和居委会主任。2019年11月,王飞高票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细胞”。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要在基层落地生根;民众的大事小情,也主要靠基层解决。基层的事办好了,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王飞深切体会着“基层工作的重要与不易”和“人大代表履职的分量与价值”。他用自己人大代表和社区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为居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面对大家的称赞,他总谦虚地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所做的也都是一些小事。”而居民们却说:“王飞代表,就是以他所谓的‘凡人小事’,托起了群众的美好生活!”
铺就“幸福路”,过程“不平坦”
——他从未停止对凝聚民意“最大公约数”的求索
八一社区农大南路二号院1号楼前有条平坦的人行步道,步道中间设计了几个波浪造型,把5组长条椅、4个台桌镶嵌其中。晚上大家散步时,都喜欢到这个步道上来。看着路灯下长长的身影,吹着凉爽的夜风,非常舒服惬意。大家感叹,“有了这条路,确实很幸福”。这话传到了这条路的施工队那里,施工队就干脆捐出一块石头,刻上“幸福路”三个字,立在步道旁。
走在“幸福路”上,很多人都说,这也是王飞代表的心血,是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用环境凝聚民心的一个典型事例。居民们回忆:“最初,王飞代表提出修这条人行步道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修它干什么?后来修好了,人车不再混行,老人孩子出门更安全了,大家都交口称赞。”
原来,过去1号楼前的道路是土路,路窄、人车同行,车辆经过时行人只能在路基的绿地上躲避,非常不便。王飞代表发现1号楼住的人年纪都比较大,行动慢,他们下来晒太阳时如果发生一点刮蹭就不得了。他就在社区居民中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计划将建设1号楼前的人行步道作为提升二号院居民生活质量的“第1号工程”进行推进。当他信心满满召开居民议事会,期待1号楼居民最终拍板时,让他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居民们的想法并不一致,有两户甚至坚决反对,认为并没有修路的必要。
没过多久,1号楼前就先后出了两起事故,都是80多岁的老人在楼前散步时,为了避让车辆,一不小心滑倒后骨折。王飞代表紧急召开第二次居民议事会。会上,居民张雨龙激动地说:“修,马上修!难道还要让人再摔断骨头吗?”他的声音也代表了广大居民的心声。这一次,修路方案全票通过,所有人都在同意修路的报告上签了字。
王飞代表说:“作为人民的代表,更应该有推动改革的勇气,为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努力去寻求共识。由于身份、地位、领域和利益诉求的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也常常会想,我所做的社区工作,是做群众的引路人,还是做群众的尾巴?不解决问题,可能就出问题;先解决问题,可能有人会说‘没有问题’。面对两难的选择,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持‘为民之心’吧,有时候要在反复交流碰撞中求取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垃圾不落地,普法入民心
——“无为而治”的背后是他的“积极作为”
八一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是远近闻名的“标杆”。社区按照生活垃圾四分法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在保证居民投放便利、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树村路甲1号院仅在每天早6点至8点、晚18点到20点两个时间段投放厨余垃圾;农大南路2号院实现了厨余垃圾不落地、不囤积,采用固定点和流动点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在早6点至8点、晚19点到20点两个时间段投放厨余垃圾,垃圾车将厨余垃圾及时清运走,院内没有厨余垃圾桶。
居民胡爱华和刘书玉自豪地说:“如今,我们社区的垃圾分类基本实现了‘无为而治’。大家都很自觉,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也都很强。”
“无为而治”是如何做到的?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故事。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后,全市上下迅速行动。“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区人大代表,我感到自己更有责任发挥人大代表在宣法普法中的带头作用,努力推动法规落实。”王飞说。
但刚开始时,围绕垃圾点的位置、垃圾投放方式、存放垃圾时间等问题,八一社区的居民们争论不止,意见难以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飞及时召集每栋楼的楼门长和居民代表们开会,讨论小区的拆桶并桶问题。
等大家讨论充分了,一直在认真倾听和记录的王飞把大家的观点进行了梳理:“综合大家的意见,我觉得有几点共识:一是要改,要合并桶站。二是要定点投放,否则厨余垃圾到处都是。三是要‘看桶’,征集志愿者到桶前值守。”大家在协商中,逐渐确定了垃圾桶站的位置和固定的投放时间,而王飞自己就是在桶前值守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之一。
分类之初,王飞带着社工们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他们向居民分发垃圾分类宣传手册,为大家介绍垃圾分类四分法,利用微信、宣传栏、海报、现场讲解等形式开展宣传。
可志愿者发现群众对垃圾分类的参与度还是不够,主要是厨余垃圾中餐巾纸多、各种蔬菜的包装胶带多、家庭盆栽的树枝多、废弃的塑料袋多,说明大家在分类时比较大意,不认真、不严格。王飞就进一步向居民们征求意见。“群众路线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王飞说。
有人提议:“建议家家户户都轮流来值班,一来可以现场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二来可以教育他人、教育本人,个人分不好,给大家带来麻烦。这样可以增强大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个建议很快得到落实,各家各户都纷纷登记了值班日期,形成了“每户认领1小时”活动。
“每户认领1小时”开始以后,王飞和社工们经常会和各家各户一起值守,协助讲解分类知识。经常能看到社区的老人带着孙子孙女,穿着志愿者服装、戴着小红帽,手拿着铁钳、竹夹子,对送来的垃圾一个个地看,一袋袋地查。“当面对年近8旬老人的询问、几岁孩童的质疑时,还有谁敢分不好厨余垃圾?还有谁敢乱扔垃圾?”王飞说。把被动分类变为主动参与指导,更好地让社区居民体会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增强了居民们的参与感、责任感和认同感。
王胜明、王兆运等居民介绍:“王飞和其他志愿者们的值守,绝不是摆摆花架子。他们坚持了好几个月,直到大家都能自觉分类,他们才撤离,这才实现了‘无为而治’,‘无为’的前提是先做到‘有为’。”
为民服务,甘之如饴
——他从未把给老百姓办事当成“压力”和“包袱”
在居民胡爱华看来,王飞有一双“不知疲倦的肩膀”,总是主动“揽活儿”,而且“乐此不疲”。居民王兆运评价说,王飞代表从未把给大家办事当成“压力”和“包袱”,正因为他没有当成“压力”和“包袱”,才能把一些事儿办得更好、更漂亮。居民反映的事儿,王飞努力推动解决;居民没反映的事儿,他也常常琢磨,主动想着要进一步去提升社区百姓的生活品质。
胡爱华说:“在王飞代表的推动下,社区修复了塌陷路面,对居民楼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更换了休闲座椅,安装了自行车棚、充电桩雨棚,便利群众出行,提升对老年居民的友好服务水平……也有很多改变,是通过王飞代表提出的代表建议取得的。”
树村南郊野公园连接着上地街道八一社区、树村社区、博雅社区,以及马连洼街道农大南路社区,为共计1.8万多名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的场所,也是当地老人、孩子常去的乐园。可是公园里长期没有公共卫生间,大家都感到极为不便,也客观上造成随地大小便现象严重。
王飞代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觉得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卫生间不仅涉及公众利益,更关乎现代城市文明。树村南郊野公园游客多,一定不能让如厕不便的问题困扰着周边居民。他着手做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开展座谈广泛征求了附近几个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有近百人向他提出了在树村郊野公园修建公共卫生间的要求。
为响应百姓的呼声,王飞代表递交了在树村南郊野公园修建公共卫生间的建议,并最终促成了这件事。“公共卫生间体现着城市设计建设者的文明责任心。树村南郊野公园的公共卫生间建设水平很高,环境非常好,如今已经成为附近建筑工地很多工人们洗漱的场所。看到工人们能在里面洗漱,我也感到很开心。”王飞说。
这些年,王飞还提出了“为共享单车停放安装电子围栏”等建议,不仅得到了落实,还推动了很多地区的环境治理。也有一些建议目前尚未落地,他也不遗余力推动。
王飞说,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自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习惯,作为人大代表,他还是一名“新兵”,但他会在这个角色里继续努力“钻研”,争取不负人民的期待,以更多“凡人小事”去温暖一方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