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5期 > 走基层 访代表

大兴区人大代表李茂会:履职“接地气” 为民鼓与呼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本刊 吕亚南

  她手机里有80多个微信群,附近居民谁有什么事儿,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她;她走在路上经常会被居民突然“拦下”,热情拥抱致谢;她常年除了在接待室、议事厅,就在几个社区及周边“逛”,附近新居民都可以准确叫出她的名字……

  她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社会领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先进居委会主任、首都优秀社工等多项荣誉……

  她参加社区工作20余年,担任枣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11年……常年扎根社区,“专注身边事、履职接地气”是她的生动写照。她被称为枣园社区的“定风丹”、清源街道的“贴心人”,她是大兴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李茂会。

  “随时可以找到我”

  ——“一路通”零距离听民声

  “书记,就得是您啊!”得知李茂会当选人大代表后,枣园社区居民脸上的笑容是发自真心的。

  李茂会刚到枣园社区任职时,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社区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破沙发、旧柜子随处可见,居民也没有活动场所。面对环境“痼疾”,李茂会决定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撸起袖子“逆风”干。从深入走访到排查安全隐患建立台账,从规劝各住户清理废品到上门沟通耐心劝解……几年的不断努力,有了现在的枣园社区这一片“花园小楼”——绿化美观、道路整洁、设施方便。昔日的“老破旧”如今成了“美、便、和”。当初不太配合的“硬茬子”,现在成了李茂会的“铁杆儿粉”,时不时向别的社区居民伸出大拇指“炫耀”:“我们的书记,就是这个!”

  社区环境的“美面子”成了李茂会的一张“美名片”,几年如一日的责任与担当,连缀起了社区和谐的“实里子”,也连缀住了清源街道群众的期盼和民心。2021年12月,李茂会全票当选大兴区十六届人大代表。

  “既然选我当代表,我就得对‘大伙儿’负责”,“接地气”的话语里满满都是“为民履职”的初心和热忱,“要让居民有事儿随时能找到我。”社区党委书记的身份,为李茂会“随时随地”听群众诉求提供了很多支撑和便利。李茂会将“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共通共融,架起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一路通”。

  在“线上”,李茂会加入了附近社区的居民群,一共86个。“一会儿不看就都是‘小红点’,但我必须看,不然心里不踏实。”从解决房顶漏水,到增加电动车充电桩,从化解小区停车难到垃圾分类……她“时时在线”、亲力亲为,将群众的“心声”变为“掌声”,成了群众平时有事“最先想到的人”。

  在“线下”,李茂会是一位“脸熟”的代表。“李代表,您受累了,您辛苦了!”“代表,谢谢您!”是人大代表接待日、民情接待日、书记接待室里经常听到的话。

  每月10日,是李茂会到议事厅接待群众的“固定接待日”,她亲切与群众“拉家常”,“坐诊”听民声。对于现场能解释答疑的,她耐心给予解答;需要进一步提交政府办理的建议和意见,她详细记录并分类整理,转交相关部门,督促抓紧落实,确保大事小情都有着落。

  同时,结合社区党委书记“开门接访”的经验,李茂会设立党员民情接待日,5个党支部支委周一到周五轮班在议事厅接待社区居民和附近群众,同步收集记录民声民意。在此基础上,为了让群众“时时找得到人、能说得上话”,李茂会还有常态化联系群众的“关键招”——茂会书记接待室,常年全天向群众开放。“基本上除了开会我都在,大家知道我是他们的‘代表’,不管谁有事儿随时可以找到我。”

  “用脚步丈量民生”

  ——“步履不停”当好群众代言人

  “以点看面走社区、寻找共性‘捞’民意”,这是李茂会将社区党委书记和人大代表两重身份相结合的一大“法宝”。为了当好群众代言人,做好“听”“思”“写”,除了日常在接待室、议事厅的时间,李茂会就在几个社区“逛”。“用脚步丈量民生,民心都是‘走’出来的”,她经常和身边的人这样说。

  清源街道的枣园、滨河西里北区、彩虹新城、清源西里,这四个超大型社区都具有出租房多、不易规范管理的特点。在枣园社区,李茂会利用“拉家常”议事六步法,通过“民事民说、民事民议、民事民理、民事民解、民事民评、民事民享”六个步骤,并调动整合“居委会、房屋中介、物业、志愿者、楼门长”五方力量,开展排查、台账更新、与业户主沟通等系列“枣新居”措施管理出租房屋,让枣园社区成了街道的标杆社区。

  带着这份“试验田”经验,李茂会走到不同社区去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出租房管理和流动人口安居问题。还是“说干就干”的劲头——“我这一年就要把好的经验分享到别的社区”,还是为民“鼓与呼”的初心——“就得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实事儿”。

  在不停走到不同社区、“浮”起民情民意的调研过程中,李茂会发现很多“老旧改”小区因为监管不足存在一些问题。有一次选民接待日中,群众向李茂会也反映了这方面问题。以此契机,李茂会在枣园小区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并召集居民代表召开“议事会”。群策群力下,枣园社区很快成立了不同行业的社区居民组成的监理组织,并开始从施工质量到用工材料,对施工方进行“全方位、透明化”监督,社区居民非常满意。

  做好本社区的“试验”后,李茂会带着经验走到不同社区。她钻地沟看管道、到实地看雨污、去群众家中调研改水……在倾听居民心声、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李茂会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成立综合监理,多方联合监理“老旧改”施工方,抽查用材用料质量和施工质量,确保政府的钱花在“刀刃上”,“老旧改”工程“改”到群众的心坎上。

  调研过程中,李茂会还发现,有的小区改造完后自来水管道在保质期外损坏,自来水公司以没有交接为由,消极修理;有的小区改造完后,基础设施发生故障,物业公司认为没有交接而拒绝维保……结合调研发现,李茂会再次向有关部门提出“验收工程由交接方共同介入,保障居民安居”的建议。

  为民步履不停,所至是基层现场,所看是群众期盼,所写是建议议案。以枣园社区为“根据地”,李茂会用脚步丈量民生,用建议为民“发声”。正如她所说,“当好百姓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用‘履职初心’守护老百姓‘幸福安心’。”

  “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

  ——用心用情作答民生福祉“安心卷”

  “今天好像是周末”,刚刚和别的社区分享完出租房流动人口规范管理经验,李茂会收到一条爱人的微信消息。“是的,我在街道汇报工作。”一句话爱人已经了然,主动承担起了晚饭。多年来,这似乎已经形成了家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假日休息里似乎总是没有她的身影,但群众的急难愁盼里却都是她的深情。

  “杨大叔,您在吗?”2022年六月的一天,走访社区群众的李茂会推开了一扇虚掩的房门,她被眼前景象震惊,苍蝇乱飞,老人瘦骨嶙峋、无人看顾。带人帮老人打扫卫生、联系养老院后,李茂会开始了挨家挨户地走访登记。她协调有关部门,将废旧配电室改造升级为老年驿站,积极解决老人的就餐和日间照料问题,动员党员志愿者骨干,开展“257为老安居”项目,以“2天一入户、5天一回访、7天一反馈”机制,为老人托起晚年的安居梦。

  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幸福”,一直是李茂会履职的切入点。不仅有对老人的关爱,她还在调研中发现小学生放学早、家长来不及接送情况,于是开办“爱心四点半”托管项目,通过接学生放学、辅导作业等内容,为孩子的青春护航。“老人‘安’、孩子‘安’,就是一老一小群体‘安’。把他们的服务工作做好了,社会就能更‘安’了。”李茂会说。

  抗疫斗争中,李茂会同样诠释着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她主动下沉到核酸检测点,从核酸检测到大数据筛查,最忙时她连续3晚没回家,挤在杂物间沙发上对付4、5个小时;看到路面积雪难行,她“不自觉”拿起一块木板,“闷头”清铲了近半个社区;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懈怠的情况后,她联系另一位身为高三老师的人大代表,为家长和孩子们举办线上讲座……在办好一件件身边的“小事儿”里,李茂会传递着群众心中的温度。用她的话说,“群众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要把每一件事都办进群众心坎里。”

  在一次社区公共区域修建过程中,物业发生了天然气管道走漏事故。李茂会没有丝毫犹豫冲到现场,她站在离管道不到10米的地方,指挥疏散、封路封控。平时为民履职的用心用情,浇筑出了此时的“战斗堡垒”——平时身体不好的社区工作者在奔跑爬楼,怀孕五个月的社区工作者在办公室拨打电话,更有数不清的“红马甲”社区志愿者来到现场,他们拧成了一股绳,守护了社区平安。

  ——“这些年她没怎么休息,在这儿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社区居民指着“茂会书记接待室”说。

  ——“我参加志愿就是冲着她,她为大家很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说。

  ——“她用心带着我们成长,一字一句教我们写材料……她带出了4个正职、11个副职。”值班的社区工作者说。

  ……

  做好群众每件“小事儿”,就是凝聚民心的大事。当选人大代表以来,李茂会用每件“小事”的“一笔一画”,来作答民生福祉“安心卷”,也不断讲述着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为人民办实事做群众贴心人”“困境中伸出的手疫情中献出的爱”“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人民满意公仆”“胜似亲人心怀感恩”……几间小小的办公室内,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正如歌中所唱——谁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把她高高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