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2期 > 履职新时代

秦红岭代表:让法规更好护航中轴线保护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尽管家住北京四环外,但在周末,市人大代表秦红岭喜欢换三趟地铁,进入二环里的老城区,在钟鼓楼及其周边漫步。她是北京建筑大学的教授,又是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委员,对于古建筑和城市文化有着骨子里的热爱与关注。

  每次来钟鼓楼,秦红岭都会习惯性地沿着中轴线向城南遥望,有时会登顶景山俯瞰中轴线。这条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设计的顶峰,突出展现了中国传统时空观、宇宙观,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礼仪文化。

  “中轴线是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结合,有形的建筑背后是无形的精神价值。”秦红岭介绍说,“去年10月开始实施的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保护的对象非常全面,不只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是全方位的整体保护,不仅保护有形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也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

  去年,秦红岭为条例制定奔走忙碌了4个多月,今年,她计划参加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条例贯彻实施的执法检查。“制定和颁布条例只是完成了中轴线法治保障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实施,条例的生命力就在于实施、在于实际运用中的成效,通过执法检查可以让法律的牙齿有力‘咬合’。”秦红岭表示。

  秦红岭认为,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轴线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要结合中轴线保护的实际,结合遗产特征制定覆盖全要素的保护管理措施。比如,针对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与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特征,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同时,秦红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中轴线历史文化资源的“可阅读性”与“可参观性”,增强中轴线的文化体验功能。秦红岭说,应该重视整体挖掘中轴线历史遗存同历史场所、空间环境、历史事件之间以及历史遗存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推动完善感知中轴线遗产、体验中轴线的文化探访路,使其作为“漫步北京”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轴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公众参与也是秦红岭关注的重点。秦红岭说,“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赋予它相应的文化功能,创造条件让周围社区的居民、让城市的各类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进来。她建议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场景,引导相关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发挥中轴线特有的文化符号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畅通企业和个人志愿服务等方面参与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