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璞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是北京“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和《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一条例一决定”),分别于2022年5月1日和25日起施行。作为本市涉外经济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规,一条例一决定的出台对于推动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意义重大。
聚焦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以“两区”建设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积极作为,把检查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列入了2023年度监督工作计划。今年4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发挥执法检查“利剑”作用,以执法检查推动和促进“两区”建设的步伐更进一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审议关于检查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
认真谋划,高位推动,从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高度认识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性
4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张建东出席会议,副市长司马红主持会议。会议明确了执法检查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法规宣贯和配套、推进三大片区功能完善和联动发展、促进要素流动和保障4个方面的重点检查内容。
执法检查启动之时,正值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执法检查组立足人大职能定位,大兴调查研究,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吸纳内外资市场主体、商协会意见、汇集众智,做到企业有所呼、执法检查组有所应;坚持依法监督,让人大监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问题导向,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了把依法检查与深化主题教育紧密结合,与开展外商投资立法调研和促进稳外资工作紧密结合,确保监督工作扎实开展,力求提升监督工作实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执法检查组梳理焦点问题——“在贯彻实施法律,发挥‘两区’建设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推动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哪些成效、有哪些不足”“对照法规条款和任务,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痛点难点堵点,有什么意见建议”。同时也明确检查要求——“要进一步聚焦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倾听市场主体声音,认真梳理一条例一决定贯彻落实中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研究”“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努力通过执法检查切实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推动调查研究见实见效,4月至7月,执法检查组进部门、听实话,走基层、察实情,广交流、提建议,开展了广泛的实地检查。通过实地检查、联动检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执法检查组详细了解了法规实施情况:到市发改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朝阳区及经济开发区开展实地检查,听取市商务局、市人才局等11个市级部门贯彻实施法规的情况汇报,还到通州区等自贸试验区片区和组团及东城区开展实地检查;委托自贸试验区片区所在6区(朝阳、海淀、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对本行政区域内一条例一决定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联动检查;深入园区、科创孵化平台、外商投资企业、商协会等,与企业负责人、园区、区“两区”办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一线工作者座谈交流;还对企业和商协会代表以及市区人大代表开展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问卷990份和1200余份。截至9月中旬,实地检查、联动检查和问卷调查已全部完成。
实地检查与联动检查相结合,把脉问诊各区实情,切实提升监督质效
通过“实地+联动”检查,执法检查组全面了解法规实施情况,并总结各区在贯彻实施一条例一决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看朝阳——围绕特色领域已形成的三批共46项创新案例,“数字增信文旅产融模式”获得全国复制推广,落地72个“首家”“首批”示范性引领性项目。
看海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落地一批高含金量政策,如“报备即批准”的政策试点、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等;“京津冀联动的全球化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案例”入选全市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看通州——紧抓“先行先试”政策契机,积极争取部委、市级授权,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区及全市唯一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提炼、总结109项经验成果,2项案例入选国家级案例,3项案例入选市级创新案例。
看顺义——开设全市首个“两区”建设“一窗通办”服务专区,实现45个部门1900余个事项的优先办理、全流程指导帮办等服务;形成15项“全国首创或首批”试点政策。
看昌平——围绕提升市场主体感受度,推动政策创新走深走实,“两区”建设首批251项创新政策,涉及昌平的63项已全部落地;“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园区,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案例被推荐至生态环境部,入围国家级案例评选。
看大兴——释放统筹运行管理活力,在各园区内部设立管理机构,及时发现难点、堵点,协调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户全市首家“中外合一、多证联办”的出入境一体化综合服务厅,设立人才服务“单一窗口”,在各重点园区成立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
看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审批-监管-执法”链网式管理模式,探索聘用制岗位管理模式;需求导向制定形成全要素政策体系,形成60余项制度创新案例,“一业一证+证照联办”等9个案例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全国首创五级产业链供地模式。
执法检查组认为,各区认真贯彻实施一条例一决定,深入推动制度型开放,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两区”建设成果持续涌现,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据统计,1月至8月,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080家,同比增长11.3%;实际使用外资106.6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64.6%。其中,自贸试验区占比分别达14.1%、14.7%,均超过年初目标。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痛点难点堵点,为推动“两区”建设提出建议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聚焦法律法规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法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不断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走进相关部门和区问现状更问需求,力争客观反映成绩问题,以法治“利剑”推动解决制约“两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查找制约“两区”建设痛点难点问题。
高水平推进“两区”建设,需要打通从准入准营、贸易便利、要素保障和流动、降低制度型成本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将制度创新和法治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执法检查组走进各区重点园区和外资企业,对企业在引才用才留才、用地和融资、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以及行政审批便利化等方面情况展开详细询问。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两区”建设各成员单位对于市级改革工作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参差不齐、权限下放但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和指针、依规申报后没有获批也没有反馈等问题,执法检查组认为,这些情况说明各部门各区对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并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性创新政策的落地统筹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围绕“两区”建设要素流动和保障、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法规与实践协调、统筹开放与安全等方面实施情况,一些组团反映“两区”建设尚存在管理机构在区域规划、产业促进、招商服务等方面人员力量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执法检查组发现在条例贯彻实施中仍存在不足与差距,对此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开展问题分析也为执法检查组提出可落地、有实效的建议增加了可靠数据支撑,如针对调研中部分市场主体反映的“落实条例中关于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等规定需进一步优化完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对该法条落实不好的原因,有54.68%的受访者认为相关单位对政策不知情,37.31%认为相关政策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据此,执法检查组从发挥人才政策优势、激发制度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的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两区”建设点燃“新引擎”,跑出“加速度”,取得新进展。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的及时开展将助力“五子”联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发挥北京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引领和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北京案例”,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做出北京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