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主题,邀请市政府相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科技冬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等工作,解读方针政策、回应市民诉求,展现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成就、新图景、新气象,勾勒北京未来发展蓝图。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介绍,北京市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保障,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加强思想引领方面,北京市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老城保护方面,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出台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轴线申遗重点区域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进展顺利,中轴线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丰富文化供给方面,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过98%,基本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出电视剧《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电影《长津湖》等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今年北京还将聚焦党的二十大、冬奥等重大题材重磅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着力搭建首都文化大舞台。
扎实推进科技成果服务冬奥会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介绍,北京市扎实推进科技成果服务冬奥会,并将在“后冬奥时代”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继续服务北京城市发展建设。
截至目前,已有信息软件工程、5G和新能源等领域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先后在冬奥场景测试使用,其中70余项确定将在赛时应用。
比如,绿色智慧场馆建造技术的应用,为“冰丝带”建设节省主体结构工期2个月、钢材近3000吨;低能耗运行技术使得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日能耗降低10%以上;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和基于开源芯片、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多体征感知设备的应用,将有效助力赛事疫情防控工作。
进入“后冬奥时代”,科技冬奥成果仍将在城市运行中发挥能量,王建新表示,小尺度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自动驾驶、区块链等冬奥中应用的技术将有较大应用空间。
未来北京将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介绍,过去一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标杆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王磊说,到2025年,数字技术有望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增加到50%左右,进入国际先进的数字经济的行列;到2030年,有望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
针对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综合性的环节领域,市经信局将率先实施六大标杆工程,包括数字城市空间操作系统、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跨体系数字医疗示范中心和数字化的社区等。
王磊透露,2022年,北京还将推出20个重大的应用场景,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超高清显示等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京通”“京办”“京智”三个智慧终端,全面构建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质量起步
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了高质量起步。2021年1至11月全市总消费、服务消费、社零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3.1%、15.5%和10.4%,其中社零总额规模近1.36万亿元,2021年全年社零总额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消费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21年北京落地首店数量901家;全市八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达到9万个,基本实现全市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环球主题公园开园首月,就带动周边住宿和餐饮业累计税收收入环比增长41.5%,成为北京文旅消费新地标;130个便利店、书屋、药店成功进驻地铁站……北京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来,成效初显。
亮眼的成绩单不止于此,近年来北京全市已形成三里屯、五棵松华熙LIVE、祥云小镇等30余个新兴商圈。目前,全市存量商圈已达52个。
北京未来培育和打造商圈将在“影响力、整体性、差异化”上下功夫,预计到2025年,全市将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
基于民生大数据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孙舫介绍,2021年,北京市把接诉即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抓手,建立“每月一题”机制。新的一年,全市将根据上一年接诉即办的民生大数据,聚焦市民诉求集中的12大类27个问题,抓住共性问题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孙舫透露,新的一年,聚焦职责交叉、基层难以破解、亟需改革的问题,“每月一题”选取了老楼加装电梯、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集中供暖不热等17个高频共性问题。
今年更多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来破解难题:将探索场景治理,比如在摸清全市电动自行车底数基础上,基本实现小区、村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覆盖;未雨绸缪冬病夏治,比如在夏季解决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后期运行管护问题;加强科技赋能,比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拟持续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加强社会共治。
城市副中心今年固定投资项目超千亿元
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郑皓介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市区两级563项重点工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梯次推进,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公共建筑主体结构封顶,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广渠路东延地下道路建成通车,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众星拱月、串珠成链、各美其美”的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初现雏形。
郑皓表示,今年副中心初步安排固定投资项目426个,涉及投资超千亿元。其中,基础投资项目208个,包括要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M101线,统筹实施潮白河、北运河流域的生态建设等。此外,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132个项目,如华夏银行、首旅集团等新总部项目。
除新闻发布会外,海淀团、大兴团新闻发言人就代表团会前准备情况,朝阳团、房山团新闻发言人就代表团会议期间履职情况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