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2年 > 第5期 > 特别报道

预算审查监督“季审”工作进行时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鲁柯楠

  为贯彻落实市委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预工委制定了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季审”工作方案,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稳妥推进、注重实效,建立“季审”工作机制

  精心制定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财经办、预工委制定了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季审”的相关工作方案。明确“季审”工作是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由市人大常委会主导,财经委牵头,相关专委会全程参与、深度参与,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预算执行“季审”工作机制。“季审”工作要结合常委会、有关专委会年度立法、监督等重点工作,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嵌入到常委会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按照预算执行的时间进度,建立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监督为基础,拓展部门预算监督、“两重”执行监督、国资管理监督、债务管理监督、审计整改监督、预算联网监督等工作融入日常监督,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北京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体系。

  推动建立工作机制。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加强市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明确了以“年审”加“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健全了“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加“决定”的法规制度体系。提出市人大有关专委会及工作机构一同落实“季审”要求,做好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进一步强化事中过程监督,聚焦审查监督重点,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探索建立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预算执行意见及建议的反馈机制,督促有关部门不断改进工作,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提升全过程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实效。

  深入开展跟踪调研。为了做好“季审”,相关工作机构组织了调研座谈,听取了市财政、人社、医保、税务等部门有关情况的汇报,与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首经贸)合作,首次形成预算执行情况“季审”分析报告,供委员代表审议参考。同时,相关专委会也将重点领域立法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立法监督工作与对部门预算执行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加强对每季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点项目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的跟踪监督。

  依法进行审议监督。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第四十次(扩大)会议听取并审计了市发改、财政、统计、税务等部门关于一季度相关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关注财政部门批复部门预算和下达转移支付预算的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开门红”情况,预算支出执行进度及重点领域保障情况及预算的公开情况等。同时,将“季审”监督与政府债务管理监督相衔接,重点监督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方向情况等,形成监督合力。根据审议情况,财经委工作机构形成关于一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季审”的意见和建议,首次函送市财政部门,推动政府进一步做好预算执行和管理工作。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在经济稳步恢复、财源建设加强、税收管理质效提升等有利因素带动下,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取得“开门红”,增长6.6%,收入质量稳步提升。其中,主体税种表现为“两增一降”,企业所得税增长18.0%,主要是重点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个人所得税增长12.4%,主要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增长带动;增值税同比下降2.8%,主要是落实支持市场主体政策,加大企业留抵退税力度。需要关注的是,受经济下行和疫情频繁散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随着国家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面落实,重点行业普遍面临减收压力。

  贯彻落实中央“保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的要求,压实滚动项目库预算批复和预算支出的安排,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强度和执行进度均有较大提升,完成年度预算的33.2%。其中,教育、卫生健康、交通运输以及城乡社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支出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于疫情因素,公共预算加大助企纾困、保供稳价等政策性支出,要继续保持支出强度和进度,靠前安排、持续发力,释放稳增长政策红利,同时加强资金统筹和绩效管理。

  落实政策、加强研判,扎实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落实好中央留抵退税有关政策。中央要求留抵退税政策扩大到小微企业和六大行业,存量、增量留抵全退。税务部门加快留抵退税办理时效,确保留抵退税额早退、快退、退准、退稳,尽快让市场享受政策红利,增强企业获得感。财税部门加强协同,做好测算和转移支付工作,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充分考虑留抵退税全面实施对本市财政收入的影响,统筹各项减收政策叠加因素,做好全年收入研判。此外,财税部门要做好对企纳税服务工作,帮助市场主体和市民全面了解相关政策,享受政策红利。

  密切关注各项因素对财政收支的影响。统筹考虑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加强对二季度财政收入增长态势的跟踪监测。由于疫情散发反复,国家和本市临时出台的企业纾困和抗疫措施造成的支出端任务繁重,强度不断提高,应严格按照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安排预算支出,保障重点项目的运行。

  运用财税政策组合拳。除了用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还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等手段,聚焦助企纾困、保障民生、扩大内需三方面,注重政策协调性和精准性,合力保市场主体、提振消费、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创新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带动居民消费,改善社会预期。

  关注税源可持续性建设。加强研究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国家重大政策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多维度影响,关注产业链问题,未雨绸缪,帮助企业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增量支撑。发挥财源建设专班作用,加强重点纳税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运行态势的监测分析,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支持力度,提升对企业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首都财源建设效果。

  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坚持政策发力靠前原则,完善债券发行机制,加快债券发行使用,加速释放专项债券效能。压实市区主管部门、项目单位主体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和动态监管,提高项目与资金期限匹配、项目之间资金统筹、预算支出与项目建设进度衔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专项债券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稳增长作用。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本市“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支持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做好助力科创中心建设、保障“两区”建设等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储备。结合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完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守好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通过一季度预算审查监督“季审”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初步建立起“季审”前各相关专委会工作机构听取情况、“季审”时提供相关分析报告、“季审”后形成审议意见建议反馈政府的加强预算执行审查监督“季审”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