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虽是“小事”,却是关乎城市治理的关键,必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去年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并在5月1日“两条例”施行后,动员1.3万名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三边”执法检查,为抓好两个“关键小事”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两条例”实施以来,本市垃圾管理全链条运行体系和物业管理监督体系基本建立,各类主体行为日渐规范,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分出量大幅增加,垃圾减量相当于少建2座3000吨级垃圾处理场,有效减轻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物业管理“三率”显著提升,首都城市治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聚焦“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大事,不仅要善于对准难点问题“举锤”,更要坚持不懈“落锤”,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再次启动“两条例”执法检查,同去年法规开始实施阶段的执法检查相比,这次检查有以下重点。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完善制度和运行体系。落实市委关于“执法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的要求,打通制度运行中的“中梗阻”,为抓好两个“关键小事”注入新动能。比如,去年执法检查报告列出21项需要制定的配套文件,这次要跟踪监督哪些还未出台。又如,去年对垃圾减量的关注点是控制增量,今年要聚焦包装减量、一次性用品禁限、反对餐饮浪费等更加具体工作。不仅要搞准问题表象,更要弄清背后原因,形成问题清单,为督促改进工作打牢基础。
深入调查研究,推动有效经验交流推广。“两条例”的实施同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却又因人们年龄、职业、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在具体实践上千差万别,违法违规的案例很不少,守法用法的经验也很多。执法检查要将群众路线贯穿全过程,充分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以群众为师,善于发现、总结基层行之有效、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更好保障法规贯彻实施。
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执法检查取得实效。这次执法检查,就分类责任落实和习惯养成、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业委会(物管会)履职能力提升、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等五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由提出相关议案建议的代表组成五个专项检查小组。在检查中,要全面熟悉相关法规条文,全面了解政府配套文件和重点举措,对法规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的相关机构要认真汇总代表在检查中提供的信息数据,作为改进工作重要依据。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长板和优势,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攻坚、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改善人民生活,为北京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多法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