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顺义区将以“开放”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区”建设走在前列。三大园区、七大产业、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这一系列关键词描绘出了顺义区“两区”建设的方向和远景。顺义区人大常委会以着力服务保障全区工作大局为中心,着力推动“两区”建设,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民生福祉等多方面开展审查监督工作。
关注“两区”任务落实,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以及“两区”建设重点任务,区人大常委会新增了以区政府“两区”建设情况报告为主,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等专项工作为支撑的重点审议工作内容。专项审议“两区”建设情况、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建设发展情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三个政府专项报告,对上一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报告、商业服务业转型升级报告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为提高审议报告质效,区人大常委会与区政府召开对接会议,列明审查工作内容和重点监督事项,综合运用视察、调研、座谈等方式,推进“两区”建设工作开展,增强审查报告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聚焦高质量发展,广泛开展调研活动。顺义区要力争在“两区”建设上走在前列、在高端制造上走在前列、在新城发展上走在前列,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就要在高质量上做文章。区人大常委会围绕高质量发展促进对“两区”建设这一主题,聚焦重点领域开展调研监督。从“两区”建设规划调研入手,组织代表委员观摩“两区及分区”建设规划展,使代表们掌握“两区”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地为“两区”建设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发挥“两区”政策优势,顺义区高标准制定了《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区人大常委会以此确定为调研课题,并结合老旧厂房升级利用情况对方案中提出的统筹空间资源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为顺义区突破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期,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三大园区”是“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区人大常委会将以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为重点开展调研,推动园区发展与“两区”政策、项目落地实效。
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各项监督。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重点关注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对协调发展议案督办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对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为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两区”建设投资情况,为加强预算监管,强化职能部门预算执行的科学严谨性,首次对全区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审查以专委会为审查主体,对部门预算执行、编制,特别是涉及“两区”建设项目投资进行重点关注和审查,保障“两区”建设项目投资执行妥当。
创新促开放,政策落地和项目落地双提速。目前,顺义区“两区”建设已落地43项试点政策、79个储备项目。依托天竺综合保税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三大园区,顺义区在7个产业领域加快工作制度创新,梳理形成85项区级政策任务清单,目前已落地43项试点政策,包括在全国首创利用综保区开展国际包修飞机发动机等关键航材免抵退税试点,积极推动对符合列目规则的专用航空零部件单独设立本国子目,有力提升航空维修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又如,全国首创跨境电商进口医药“北京模式”,区内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企业已开展跨境电商进口医药业务25万票,争取进一步扩大试点药品品类。聚焦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推动多家银行为区内企业提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服务。
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了优质项目落地。顺义区自“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储备项目总数170个,项目总投资额1210亿元。其中累计落地项目79个,实施率达46.5%。跨境金融领域落地试点政策11项,加快引进优质中外资金融项目,目前在谈“两区”金融项目20余个,已落地项目11个,外资项目7个,涵盖理财子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证券公司、大型产业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各个金融业态,未来预计可实现属地财税收入100余亿元。其中,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全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公司国付宝、我国民航机场系统首家融资担保公司以及两家百亿外资基金管理公司落户顺义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