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东高地街道着眼构建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着力将人大代表作用发挥与疏解整治、社区文明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区域治理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基层治理“人大代表+”工作模式,打通基层治理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性活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质量效益。
主要做法
街院协力“一盘棋”,强化“人大代表+”工作模式的体系支撑街院联组形成合力。“人大代表+”工作模式源于街道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贯初心。早在2007年,当时的街道领导班子就感到如何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街道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经过协商研讨,街道党工委与航天一院党委统筹、设计,由人大街道工委牵头,建立东高地街道、航一院人大代表联组集体接待选民制度,形成街院人大代表履职合力。
“家站”一体建强平台。2008年初,为了让人大代表能经常和选民见面,听取选民意见,也为了方便居民群众能随时找到人大代表,街道党工委和航天一院党委在万源西里社区一栋居民楼里建立了140平方米的人大代表办公室暨人大代表之家。代表之家有专门工作人员,施行8小时工作制和休息日预约制,确保工作时间电话有人接听,休息时间来访有人接待。为了方便选民随时随地向代表反映问题,街道还在各社区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让选民不出社区就能反映问题。
常态机制规范履职。“人大代表+”工作模式离不开相应的制度机制保障。街道相继制定了“集体接待选民制度”“代表活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和“代表考勤制度”等11项工作制度,编印了“人大东高地街道工委代表工作制度手册”,用制度规范代表的学习、视察、调研等工作。加强人大代表培训,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建立人大代表述职评议机制,代表每年向选民述职两次,接受选民监督评议。
履职为民“一条龙”,构建“人大代表+”工作模式的闭环流程基层治理的“人大代表+”工作模式,内在原理就是以人大代表为主导力量,以基层治理为实践课题,通过人大代表议事、协调、监督等职能的发挥,促进相关问题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全流程闭环,确保每一个难点问题、每一项民生关切能够引起关注、得到解决。街道将“人大代表+”工作模式完善为代表履职“六步法”。一是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对街道重点工作、民生关切问题,先由社区党委周密组织调研,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居民代表、党员代表、楼门栋长座谈会及社区两委班子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居民的诉求进行梳理汇总。组织居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选出能够代表主要意见的3—5名居民代表,参加街道人大代表集体接待选民座谈会并进行发言。
二是召开会议集体研讨。研讨前先将议题交给人大代表,做好充分思考。之后组织人大代表座谈会、见面会,通报居民诉求,进行集体研讨。每次会议人大代表悉数出席,涉及的街院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列席。会议由人大代表主持,先通报前次会议收集问题的解决办理情况,然后逐个听取社区居民代表对新事项新问题的意见。与会人员充分讨论,形成共识。
三是汇总问题建立台账。会后,街道和院人大办协助人大代表对居民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归类、核实、汇总,形成问题清单,建立问题台账,厘清哪些是由街道解决的,哪些是由航天一院办理的。
四是明确责任限时办理。街院分别召开选民反映事项交办会,行政领导主持,职能部门认领任务,明确责任领导、主责部门、目标效果和完成时限。
五是全程加强协办督办。对一些居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人大代表亲自督办协办。人大街道工委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听取各部门的办理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矛盾困难。对进展慢、成效差的,人大代表当面督导问询,主责部门现场作出说明。
六是通报情况及时反馈。问题解决、办理完成后,人大代表及时将办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社区党委和居民,采取走访交流、电话访谈等办法,点对点沟通交流,心贴心做好工作。对于暂不具备解决条件的事项,也做出说明、给予答复,做到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解决问题“一揽子”,提升“人大代表+”工作模式的质量效益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促成“一揽子”解决。工作实践中,东高地街道构建起“1+6+10”区域化党建格局,“1”即成立以辖区主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等7家单位为委员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6”即结合街道内设机构改革,探索建立党群工作、城市管理、平安建设、社区建设、物业管理、民生保障等6个协调委员会分会,“10”即所属10个社区党组织分别与区域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小区物业、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志愿者代表等建立共建联盟。
区域化党建格局的确立,为街院人大代表履职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抓手、开辟了渠道。人大街工委与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加强沟通、联合作战,人大代表收集的问题一般都要纳入对应的协调委员会分会工作内容,以此延伸人大代表的工作触角,增强“人大代表+”的工作效力。在党建统领下,依托共建共治体系,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为全面彻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融入街院“双向作用”推动“一揽子”解决。作为单位型社区,要想使群众诉求得到最优解决,必须街院携手、共同发力。街道发挥政府公共资源优势,积极协调区教委等职能部门,为航天科研人员子女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促成北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入驻东高地;加强街院志愿服务队合作互动,促进地区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航天一院等中央单位发挥科技、人才等优势,为社区加装爬楼机、外挂电梯等,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等等。
在基层治理“人大代表+”工作模式中,人大代表作为街院群众的代表和“双向作用”的枢纽,及时将掌握的民生诉求提交给各自的职能部门,条件具备的纳入“双向作用”范围,既发挥街院联合作战优势,又相对集中“优势兵力”,推动问题有力有效解决。
融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抓好“一揽子”解决。将“人大代表+”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12345接诉即办工作紧密结合。围绕被人大代表列入年度重点督办、群众热线反映集中的物业管理、停车难问题,街道党工委和人大街道工委共同吹哨,组织人大代表、航天一院、政府职能部门、物业公司集体会诊,群策群力,破解难题。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中,相关部门邀请人大代表积极参与,人大代表发挥联系群众的作用,及时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协助街道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啃下疏解整治中的“硬骨头”,推动居民长期反映的居住环境问题“一揽子”解决。
经验启示
东高地街道基层治理“人大代表+”工作模式来自于基层探索实践,生成于基层改革创新,又在新时代火热的基层治理中逐步完善。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而且强化了人大代表的履职观念和履职水平,更让人民群众增强了当好基层治理主人翁的意愿,从而提升当地基层治理水平。东高地街道推行基层治理“人大代表+”工作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对做好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具有以下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切实为人大代表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政治保证、政策支持和能力指导。社区基层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代表工作才能锚定方向不偏航,并为人大代表参与治理提供条件、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必须强化人民中心。东高地街道社区治理之所取得实效,最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深化基层治理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福祉,人大代表只有坚持不忘初心、惠民利民,才能最终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必须建起载体阵地。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是各级人大机关联系服务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人大代表+”工作模式得以推行展开,凝聚着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缩影,家站建设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同时也为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治理提供了平台支撑。
必须坚持共建共治。新时代基层治理情况复杂、矛盾多元、难点很多,单靠哪一级、哪一个部门很难彻底解决,人大代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最终要通过党政职能部门来实现。因此,人大代表要主动参与到基层共治共建的有机体中,整合辖区的行政和社会资源,将为民履职的实事做实、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