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月召开的朝阳区十六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代表们围绕健康医疗、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等“两区” 建设重点领域建言献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代表聚焦“两区”建设重点领域
健康医疗是“两区”建设9大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让人民获得幸福感的事业。代表们对此高度关注,胡波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代表,长期关注健康医疗的发展情况。他通过调研发现,朝阳区集聚了一批优质健康医疗企业,但存在规模不大、资源整合不强等问题,急需政府超前谋划、强化选商,发展健康医疗总部经济。对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推动朝阳区健康医疗总部经济的发展。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现有存量优质健康医疗企业,精准施策,释放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培育开放企业发展新优势。二是加强资源整合,把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存量资源,做好腾笼换鸟,突出效率、超前布局,支持高精尖、创新型健康医疗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是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筹谋策划好平台,全方位塑造国际化形象,打造朝阳国际健康医疗总部经济,不断提升健康医疗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金融业是朝阳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朝阳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朝阳区的产业升级很大部分聚焦于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开放,做强国际金融业务。产业规划也致力于推动发展投资性金融,拓展境外投资者的参与范围、渠道和规模,大力引入各国央行驻华代表处等主权类金融组织机构和投资基金入驻”,金明代表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对朝阳区金融业发展有着非常清晰地认识。他认为,应当构建更加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出台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政策,全面优化金融产业政策体系,“对新设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对已设金融机构,实收资本增资给予资金补助;对新迁入的金融机构,在其购买或租用办公用房时给予一定补贴;对重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业务骨干给予资金奖励和综合服务支持。”
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作为“两区”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众多代表关注的焦点。如何精准制定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从而推动朝阳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姚新等11位代表“关于聚焦数字经济,发挥引领作用,提促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朝阳高质量发展的议案”提出,以5G、大数据、云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逐渐成为朝阳区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数字经济催生出的实体经济新业态,在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应系统梳理朝阳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资源,统计智慧城市、智能社区、智慧交通等数字科技领域深度融合的企业清单,以数字化引领产业升级。建议,按照《朝阳区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实施方案》的目标,加大数字产业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推出适合朝阳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根据情况灵活调整门槛条件、加大对“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企业的覆盖面,重点帮扶这类企业,让这些企业有机会成为独角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
“两区”建设成效初显
朝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代表关于“两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周密部署的基础上,积极有序推进“两区”建设。截至2021年3月,在政府大力推进下,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核心承载区入驻企业不断增加、清单项目不断稳步推进……“两区”建设阶段性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一批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项目陆续落地。本市首只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璟泉资本落户朝阳。巴基斯坦哈比银行北京分行落户,成为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揭牌后首家落户北京的外资银行。赛诺根(中国)有限公司落户北京CBD国贸中心,成为自贸试验区首家落户的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等等。
核心承载区成果显现。北京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作为朝阳“两区”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新注册、入驻企业不断增加。北京CBD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新注册企业1182家,同比增长55%,其中外资企业105家,增长57%;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已吸引入驻企业18家,其中新迁入6家、新注册12家,重点跟踪在推项目超过50个。
开发了“三单”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政策清单方面,围绕市级在“两区”建设中提出的251条政策,区政府梳理出第一批重点突破的60项政策清单,对接市场开放需求和企业落地条件,已有29项政策落地。在空间清单方面,现已统计梳理222个楼宇信息,5个重点功能区内产业空间超600万平方米。在目标企业清单方面,围绕权威评级机构选取的175家企业以及其他重点产业储备项目,跟踪梳理项目进展信息及诉求,目前已对接114家(其中,把38家未在京企业作为招商重点,对已落户朝阳的76家企业加强沟通服务),在推项目145个,其中外资项目占比46%,在全市领先。
据统计,“两区”建设开展以来,朝阳区新增内资企业14790户,占全市16.67%,同比增长22.39%;新设外资企业245家, 同比增长11.36%;吸引合同外资46.26亿美元,同比增长55.4%;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46.9%,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