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针对本市职业教育开展监督工作,就是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保障力度,提升本市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突出重点 创新方式
随着本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不断深化,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不仅关系到疏解非首都功能、打造与首都功能相匹配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是对全面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提升“四个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本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针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北京市《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情况, 本次监督调研工作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一是本市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情况和政策支持情况;二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教师队伍和生源情况;三是职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情况;四是面向社会各类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五是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情况。
为了增强调研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除了听取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部分区政府、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外,还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学者等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走访的职业学校也覆盖市属、区属高职院校、企业所属或民办高职院校、重点领域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机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将专项监督工作与代表重点建议督办工作相结合,邀请提出建议的代表一起调研,既全面了解本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
精心安排 深入调研
3月,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在与市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基础上,起草了工作方案,并报主任会议讨论通过。根据工作方案,细化了调研座谈活动的各项日程安排。召开了工作启动会,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7个部门、部分区政府、部分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参加。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飞进出席会议并对做好监督工作、查找问题和切实推动解决问题、形成高质量建议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4月至5月,杜飞进带领调研工作组到东城、昌平等5个区,实地察看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企业等8家单位办学和用人情况,听取8个相关部门、43家单位、6个区政府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学者等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实现了公办、民办中高职院校、技校、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全覆盖,并邀请教育部职成司司长作职业教育辅导报告和专题指导。同时,将调研和座谈发现的问题和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按照“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形成了问题清单和案例,并对外省职业教育相关改革探索和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收集整理、类比分析,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找真问题 提好建议
调研中发现,随着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特色愈发凸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并举、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职业培训广泛开展的发展格局。同时,本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离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还存在着体系构建不完善、顶层设计不够、统筹协调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入、学生通路受阻、社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调研工作组提出了八个建议:(1)需要强化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布局,科学设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需要加大市政府各部门政策整合,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结构, 强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筹管理。
(3)需要改革完善教师绩效奖励等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4)需要加快出台全市深化产教融合激励政策, 建立企业工程师到职业院校兼职、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制度。(5)需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面向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实用性的职业培训。(6)需要构建多元办学的投入机制,完善本市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7)需要加强贯通培养方案一体化教学和课程研究设计,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8)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本市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激励保障等政策创新,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吸引力和影响力。
调研工作组将问题清单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推动北京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