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至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京举行人大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交流学习各级人大机关信息化建设经验,谋划和推进“十四五”时期人大信息化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组 成员汪铁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有关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介绍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典型经验。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信息化建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统筹指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领导下,紧紧围绕常委会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履职赋能、信息传递”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代表履职和机关工作需求,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领导。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党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调度,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对门户网站、备案审查、预算联网监督、代表履职等重要应用系统建设工作都提出具体要求,对机关信息化建设给予直接指导。
为统筹推进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200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机关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秘书长兼任,副组长由办公厅主任兼任,成员由机关各厅、办、室分管副主任组成,负责机关信息化建设全面工作,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年度工作,统筹推进机关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落实和日常事务的管理,具体工作由办公厅信息中心承担。机关着力加强信息化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制度标准体系。
二是注重规划引领,凝聚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合力。信息化建设规划是对未来一段时期信息化建设中的方向性、整体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谋划。一部科学可行的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纲”,对全面引领和推动机关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机关制定了首个五年建设规划,2015年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规划,今年4月制定并正式发布了第三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新的规划是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规划先行,重在落实。多年以来,机关信息化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抓落实,加强统筹管理,实施重点任务,明确工作步骤,细化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常委会机关核心业务与日常办公基本实现信息化支撑,形成了以建设规划为顶层设计,门户网站、备案审查、预算联网、代表服务、选民登记、机关办公等系统为核心应用,安全管理和运维服务为基础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框架。
三是围绕履职服务,重点推进系统软件开发建设。围绕常委会履职需要,机关开发建设了一系列应用系统,为常委会立法、监督、代表服务、日常办公等项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门户网站 坚持以常委会信息公开目录为依据,积极宣传和展示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成果,2020年累计发布信息2万余条,总点击量超过1亿次,总页面浏览量8700万次;对《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草案)》等17部法规草案、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等3项重要工作公开征集市民意见;完成人代会、常委会网络直播12场次。
备案审查系统 已经实现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接收登记、分送审查、意见反馈、意见处理等环节的网上办理,依托专业数据库,在现有系统中集成法律法规自动查询、比对工具,实现辅助审查功能。制作区人大报备、备案和审查等基础功能的标准模板并组织开展培训,为市区两级运用系统联动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做好保障。
预算联网监督系统 实现市级“四本”预决算及市级部门预决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信息汇总,提供财政预算监督、部门预算监督、专项监督、预警监督等多种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预算监督的智能化分析和预警体系,实现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系统于2019年预算初审会上首次投入使用,在近年人代会期间向全体代表提供服务。
代表履职信息系统 主要实现代表议案建议管理、活动组织记录、会议文件查阅、信息专题资讯等功能,提供电脑、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三种版本。2020年,机关在应用信息化手段保障代表履职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执法检查中,通过微信小程序填写反馈检查单的方式,组织全市1.3万名三级人大代表,就《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反馈意见, 共回收检查单38000余份,取得较好的效果。2021年,继续推进此项探索,优化小程序,采取“一个标题、一段描述、一组照片”的方式,帮助代表更直接地反馈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人大换届选举系统 分别为市人大代表换届、区和乡镇人大代表换届提供服务,其中区和乡镇人大代表换届系统(选民信息登记系统)于2016年建设使用,在区、乡镇人大代表换届中首次实现选民信息登记电子化、网络化,探索了以信息化手段保障代表换届选举的新路径。
综合办公系统 通过公文审批无纸化、会议服务电子化、行政事务网络化,为机关各部门日常工作服务,推动机关办公向网上协同方式转变。
四是加强运维保障,牢牢守住信息化工作安全底线。为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减少安全风险,机关建立起涵盖应用系统、办公终端、网络、安全、机房五类设施设备和应用系统的信息化安全运维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保障力度。一要加强制度建设。机关一直把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制度落实作为推动机关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自2009年以来,先后制定30余项安全管理制度,夯实信息安全工作制度基础,严格落实制度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二要完善政务云安全防护。按照北京市要求,2019年起机关信息系统全部迁移到市政务云平台,我们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设计规划云平台安全防护体系,配备边界防护、网络审计、数据库审计、运维审计、VPN等设备和防病毒软件,在门户网站部署网页防篡改系统,域名采用CND防护,实行7×24小时实时监控,定期开展漏洞扫描及安全加固。三要强化重点时期安全管理。在每次重大活动前,有针对性的提前开展安全扫描、漏洞核查、安全评估等工作,制定安全预案,及时处理安全问题,有效防范黑客攻击,努力实现信息安全“零事故”。
工作体会
一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人大机关是政治机关,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要求,信息化工作是人大机关基础性、保障性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重要事项提请党组会议研究决定,整体安排提请领导小组研究,主动争取党的领导和支持,确保信息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突出人大特点,坚持业务引导。建设工作要从人大工作特点出发,紧贴立法、监督、代表、办公等业务工作需要,开发实用、管用的信息化系统,提供易用、高效的信息化工具,做好精准服务。
三是必须注重统筹规划,加强系统整合。建设工作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工作规划设计和系统对接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努力消除“信息孤岛”,真正实现机关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网上协同”。
四是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强化信息安全。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强化软硬件系统、资源的安全管理和保密防护,为机关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经过多年建设,北京市人大机关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全国人大及兄弟省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如,在人大工作任务重、节奏快、要求高的新常态下,信息化支撑保障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如,各应用系统建设水平不平衡、使用效果不均衡,还存在改进完善空间。又如,对照新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信息安全压力进一步增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阶段工作中高度重视,逐步解决。
下步打算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按照国家和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第五次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规划中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工作,建设完善“一网五平台一库两体系”的人大信息化总体架构,以信息化手段保障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市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推动机关工作质量和实效的提高。
一是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人大信息化建设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围绕以首善标准做好新时代北京人大工作的总目标,紧扣常委会中心工作,紧贴人大工作实际和代表、公众、机关需求,紧盯信息化发展方向,紧抓以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保障模式这个突破点,大力加强统筹整合和共享共用,推动“掌上人大、智慧人大、数字人大”建设,使人大机关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加快实施规划中的重点工作项目。根据全国人大部署、机关工作实际和系统建设现状,对于业务需求明确、时间要求紧迫的任务,我们将优先实施,在1-2年完成备案审查、预算联网监督、门户网站、代表履职、区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确保全国人大提出的各项信息化工作要求在北京市如期落实。
三是建立项目预研工作机制。在扎实推进近期重点项目落实落地的基础上,建立项目预研工作机制,对于工作需求还需进一步研究细化的任务,收集相关资料,搭建测试平台,论证技术可能性,待工作条件成熟后适时开展建设工作,如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代会的技术保障方式、人大数字资源标准以及信息库建设等任务。
四是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对标国家安全标准开展系统安全测评和等保定级备案,找准应用系统的安全隐患和不足,加强安全整改,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