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这部法律于公布之日起施行。该法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费工作机制,推进反食品浪费工作。反食品浪费的地方立法工作无疑是地方治理食品浪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作为首都,反食品浪费立法工作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2021年5月27日,《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简称《规定》)经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开始实施。《规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采取德法兼治、社会合作、指引激励、奖惩结合的立法模式,旨在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反食品浪费和食品安全意识,改进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餐饮经营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办事的社会风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立法背景
党和国家历来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餐饮浪费问题,多次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明确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整治浪费之风,开展“光盘行动”,餐饮浪费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制止餐饮浪费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消费理念方式、经营管理水平、不文明消费习俗等,浪费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并成为顽疾,亟需通过立法系统规范,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去年以来,市委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次作出批示,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反食品浪费地方立法的明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对地方立法工作的主导作用,经请示市委同意,2020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立项,并负责牵头起草工作,采取专班模式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开门立法”集民意纳民智
为了更好地汇聚各方智慧、凝聚立法共识,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安排,《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于2021年2月5日在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和“首都之窗”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期间,社会高度关注,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和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市属媒体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报道,为立法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相关话题讨论,为立法出主意、想办法,反响热烈。
为了更好地推进“开门立法”,在法规起草阶段,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动员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文明过节,参与制止餐饮浪费行动,开展代表线上调查和网络公开调查,10818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参与问卷调查。同时,为了广泛征求民意,凝聚立法共识,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4月,开展了两次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覆盖面和知晓度,加强法治宣传。一是通过学习强国、北京日报、北京人大、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APP,广泛开展网上问卷调查;二是在中国政法大学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据统计,近150万人参与问卷调查工作,共收到立法建议5500余条。
总体上看,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支持反食品浪费立法,对立法拟规定的主要内容表示认可;赞同采取德法兼治、奖惩并举的措施,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认为通过立法能够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制度刚性,遏制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等不良风气和不科学、不文明消费习俗,培养个人节约用餐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多措并举加强立法调研
2021年3月12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规定》(草案)进行了一审。一审之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围绕审议中的问题和意见,进一步聚焦食品浪费重点场景和环节,开展系列调研专题论证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调研实效,座谈交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每场调研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在调研提纲中精心选择调研主题,要求参加调研人员围绕调研问题进行重点交流。
立法专班围绕本市食品浪费整体情况、体制机制、主要场景及形成原因等相关重点问题及宣传教育情况召开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反食品浪费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了梳理,对单位食堂食品浪费问题中各方主体责任及如何执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围绕学校食品浪费问题及食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与通州区人大、通州区教委、北京学校、马驹桥小学、海晟一幼、中科院刘晓洁研究团队,及部分校外供餐企业,就中小学校食物浪费形成机制及主要原因,中小学校防止和减少食品浪费的有效途径,可推广的供用餐机制与学校食堂运行管理模式,以及中小学校开展饮食习惯培养和教育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做法进行了交流探讨。
就相关主体法律责任设置问题、如何对私人主体浪费行为进行规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条款是否存在法律风险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市场机制防止和减少食品浪费等问题,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了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就食物捐赠问题,实地考察本市慈善超市建设情况,并就如何建立健全食物捐赠工作机制进行研讨。针对如何发挥食品相关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餐饮外卖平台作用,在行业规范中对餐饮服务经营者在提供服务时说明食品重量作出要求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外卖配送为何要设置最低起送费等问题,听取了相关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餐饮外卖平台、部门餐饮企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此外,还尝试从厨余垃圾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本市及各区餐饮服务行业厨余垃圾产生数量情况进行了量化研究。
立法聚焦五方面重点内容
《规定》共30条,主要聚焦五方面重点内容: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强化反食品浪费理念建设。反食品浪费的本质是社会文明建设问题,培育积极健康的理念至关重要。这部法规秉承国家法律精神,明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努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
二是建立社会合作治理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推进、单位主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反食品浪费工作格局。明确了政府及其发展改革、商务、市场监管、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在反食品浪费工作中的职责。推进完善相关政策、标准、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发挥食品相关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餐饮外卖平台等市场主体反食品浪费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行政指导、税收优惠、表彰奖励等方式,支持反食品浪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知识普及等活动。
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反食品浪费工作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提倡理性消费、移风易俗,抵制铺张浪费和攀比等陋习。要求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反食品浪费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传播健康文明饮食文化。注重食育教育和家教家风建设,要求学校通过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对学生加强珍惜粮食、营养膳食、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要求家长以身作则,教育未成年家庭成员节约资源、珍惜粮食。
四是明确了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生产经营者、旅游经营者、餐饮外卖平台、单位食堂等主体的责任和行为规范。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标准加工食材,合理配置小分量、多规格餐品,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取餐,并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不得诱导、误导或者迫使消费者超量点餐;同时,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管。鼓励实行分餐制,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提供标准化服务。对家庭和个人用餐作出规范,提倡改进用餐方式,主动打包剩余餐品,自觉抵制食品浪费行为,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的用餐习惯,减少厨余垃圾。
五是对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的场景,包括集体用餐、学生用餐、旅游餐饮、自助餐饮、节日用餐等,加强规范约束,实行分类指引。如,针对学生用餐浪费问题,要求供餐单位提升学生餐质量,提供营养均衡、搭配合理、规格多样的餐品,落实学生健康膳食指引和食品安全责任。针对社会上发生的诱导食品浪费事件,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不得诱导食品浪费,并依据上位法的要求,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结语
反食品浪费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反食品浪费的本质是社会文明建设问题, 培育积极健康的理念至关重要。相信《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反食品浪费理念建设,进一步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为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