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8期 > 特别报道

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社会基础——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八五”普法决议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今年是全国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动本市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作出“八五”普法决议,主要有以下重点内容。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决议要求,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民普法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全民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紧紧围绕服务首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普法为首都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突出法治宣传教育重点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众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必须坚持重点突出、内容有所侧重。决议要求,全面落实本市“八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内容和重点领域,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深入宣传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强化国家认同;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阐释好宪法精神和“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法治宣传教育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决议强调,要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普法宣传,结合解决民生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社会治理领域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立法和法律法规实施工作,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主动宣传、精准宣传,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决议要求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民法典,推动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全民普法的主要目标,也是补齐全面依法治国短板的迫切要求,应当突出重点对象,开展分类指导。

  决议将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和青少年继续作为“八五”普法的重点,要求坚持抓好“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建立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制度,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法治教育进课堂,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推动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突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决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做到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并重。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一批融法治元素和文化元素、体现公众需求和首都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保护、宣传、传承好法治文化。

  增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决议要求坚持把普法深度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开展实时普法。注重立法过程中扩大社会参与,加强法规解读和新闻发布。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健全以案普法长效机制,使典型案事件依法处理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坚持集中宣传教育与经常宣传教育相结合,提高普法产品供给质量,把普法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精准普法,使普法更为群众喜闻乐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