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文化建设 科技冬奥 数字经济 消费中心 接诉即办 新时代首都发展展现新成就新图景新气象

  原标题:文化建设 科技冬奥 数字经济 消费中心 接诉即办 新时代首都发展展现新成就新图景新气象

  昨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科技冬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等工作介绍情况,通过一组组亮眼而翔实的数据,展现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成就、新图景、新气象。

  ●关键词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98%

  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介绍,北京市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保障,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加强思想引领方面,北京市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红色文化新地标,北大红楼已累计接待观众超14万人次。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北京市聚焦老城保护,出台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轴线申遗重点区域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进展顺利。中轴线主题文艺创作与文化活动丰富,北京中轴线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以大运河、长城北京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带动三条文化带整体跃升。

  在丰富文化供给方面,北京市成绩同样亮眼。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过98%,市区两级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出电视剧《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电影《长津湖》等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并成功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文化活动。今年北京还将聚焦党的二十大、冬奥等重大题材重磅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着力搭建首都文化大舞台。

  此外,北京市还着力加强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已形成“大而强”的头部文化企业和“小而优”的中小微文化企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 科技冬奥

  200多项成果在冬奥场景测试使用

  还有不到一个月,北京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介绍,北京市扎实推进科技成果服务冬奥会,并将在“后冬奥时代”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继续服务北京城市发展建设。

  延庆赛区海拔跨度大、地形陡急,水土流失强度大,北京构建起冬奥会山地赛区生态环境保护定量评价模型,有力指导了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绿色智慧场馆建造技术的应用,为“冰丝带”建设节省主体结构工期2个月、钢材近3000吨;低能耗运行技术使得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日能耗降低10%以上;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和基于开源芯片、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多体征感知设备的应用,将有效助力赛事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目前,已有信息软件工程、5G和新能源等领域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先后在冬奥场景测试使用,其中70余项确定将在赛时应用。

  进入“后冬奥时代”,科技冬奥成果仍将在城市运行中发挥能量。王建新举例道,基于机器学习的小尺度区域精细天气预报,可以面向城市管理推广应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此外,诸如自动驾驶应用场景落地、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智能交互体验技术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数字标杆城市

  打造“京通”“京办”“京智”三大终端

  “去年前三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1.7%,现价增速17.6%;核心产业占GDP比重23.0%,现价增速22.7%,均大幅高于全市GDP现价增速。”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介绍,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标杆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王磊说,到2025年,数字技术有望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增加到50%左右,进入国际先进的数字经济的行列;到2030年,有望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

  数字标杆城市到底怎么建?王磊解释,数字驱动方面,希望能够打通数据生成、汇聚、交易、消费应用的全链条,让数据真正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加快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持续推动5G、千兆户网、物联网等深度覆盖。构建经济的新体系方面,新基建、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新贸易、新规则、新制度要同时发力。

  针对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综合性的环节领域,市经信局将率先实施六大标杆工程,包括数字城市空间操作系统、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跨体系数字医疗示范中心和数字化的社区等。

  王磊透露,2022年,还将推出20个重大的应用场景,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超高清显示等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京通”“京办”“京智”三个智慧终端,全面构建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全市存量商圈已达52个

  2021年全年北京落地首店数量901家;全市八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达到9万个,基本实现全市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数量由2020年的282个提高到310个;130个便利店、书屋、药店成功进驻地铁站……北京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来,成效初显。

  亮眼的成绩单不止于此。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环球主题公园开园首月,就带动周边住宿和餐饮业累计税收收入环比增长41.5%,成为北京文旅消费新地标;“2021北京消费季”累计开展22项市级主题活动,全市线上线下商旅文体活动3000余项。截至2021年12月底,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10.8%,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5.1%。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了高质量起步。”郭文杰表示,2021年1至11月全市总消费、服务消费、社零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3.1%、15.5%和10.4%,其中社零总额规模近1.36万亿元,2021年全年社零总额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消费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近年来北京全市已形成三里屯、五棵松华熙LIVE、祥云小镇等30余个新兴商圈。目前,全市存量商圈已达52个。据统计,1至11月,52个商圈零售规模达到2667.1亿元,同比增长30.6%,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9.7%。可以说,高品质商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定盘星”“晴雨表”“风向标”。北京未来培育和打造商圈将在“影响力、整体性、差异化”上下功夫。郭文杰表示,到2025年,要在全市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

  ●关键词 “每月一题”

  将重点解决17个高频共性问题

  2021年,北京市落实“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求,把接诉即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抓手,建立“每月一题”机制。“基于上一年接诉即办的民生大数据,聚焦市民诉求集中的12大类27个问题,我们抓住共性问题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孙舫介绍,这27个问题由12个市级部门牵头负责,全年共完成600多项任务,出台110多项政策法规,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据第三方机构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27个问题全年治理整体满意度为91.31%。

  孙舫透露,新的一年,聚焦职责交叉、基层难以破解、亟需改革的问题,“每月一题”选取了老楼加装电梯、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集中供暖不热等17个高频共性问题。

  “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今年更多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来破解难题。”孙舫解释,通过明确重点点位,本市将探索场景治理,比如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问题,拟摸清全市电动自行车底数,基本实现小区、村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覆盖;未雨绸缪冬病夏治,实现未诉先办,比如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后期运行管护问题,会梳理去年采暖季突出问题,制定冬病夏治有效措施;加强科技赋能,推进社会共治,比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拟持续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推动加强社会共治。(孙杰 任珊 王广燕 刘苏雅)


相关信息:

主办: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承办:首都之窗运行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