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重点工作 > 代表工作 > 代表风采

履职尽责有担当 心系民生办实事

日期:2018-07-17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杜娟在基层工作了三十多年,她从2012年开始担任东城区人大代表,2017年又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肩负人大代表和龙潭街道工委书记的双重职责,她总是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关注民生,心系群众”是她的座右铭。

  小巷管家——把街巷当成“家”来经营

  2016年,在街道落实市、区街巷整治任务和“街巷长制”过程中,杜娟发现街巷环境整治任务如果仅依靠街巷长,在及时准确地发现环境问题、跟踪反馈居民需求方面存在短板。她一直思考如何把这一机制再深入、再延伸,“无缝隙”地处理好城市治理“最后一步”的问题。从这一角度切入,“居民自治”成了自然而然的选项,“小巷管家”的理念雏形渐渐显现。

  所谓“小巷管家”,就是把街巷当成“家”来经营,每一位居民都能参与街巷的治理,把家门口的事“管”好,促进“家”氛围的营造。杜娟说“小巷管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内涵是“居民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做身边事、叙邻里情、享共治果”。2017年4月,龙潭街道召开“小巷管家”招募启动仪式,地区党员群众踊跃报名,147人成为辖区10条主要大街、86条小巷的“小巷管家”。他们怀揣着“巡、访、做、报、记、刷”六字真经,巡访地区大街小巷,随时解决或协调各类事务。居民认领家门口的街巷,主动参与治理,实现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想、自己做,增强了家园意识和归属感、获得感。

  “小巷管家”得到认可,蔡奇书记先后两次批示:“东城小巷管家好”“东城区龙潭街道的‘小巷管家’有利于居民参与家门口的环境治理,值得提倡”,并于2017年9月以精细化管理为主题调研夕照寺西里南区环境整治及“小巷管家”工作情况。蔡奇书记一句“我们是同行”,点燃了“小巷管家”的热情。

  “小巷管家”一周年时,通过组织十大“金牌管家”展示暖心故事,大家明白“小管家”也能有“大作为”。同时,杜娟带领大家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经过调研和论证,组建“小巷管家团”,对“小巷管家”进行升级。管家团的成立和团长的推选由居民和“小巷管家”决定,充分体现居民自治。目前已经成立了“安居友邻”“家门同心”“明院花香”等13支管家团,成员通过征求居民意见、共同商议,负责相邻几条小巷区域内的治理,完成从个体到团队、从收集问题到协商议事、从环境整治到社区自治的转变。

  “今后打算在前期基础上,再将‘两代表一委员’和‘双报到’在职党员纳入进来”,杜娟准备利用地区资源,带领更多的党员和群众扩大“小巷管家”的覆盖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真正在基层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不久前,杜娟当选为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环保专业代表小组成员。

  2012年,杜娟就率先在绿景苑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探索形成了“三分一兑换”的“龙潭模式”,即源头分类、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和积分兑换,为垃圾分类的推广积累了先期经验。经过六年的不断改进,“垃圾分类”龙潭模式逐渐成熟。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带队到龙潭街道调研垃圾分类情况,对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杜娟在试点初期发现,仅仅依靠政府推动垃圾分类,在人力资源、规范水平上存在一定不足。她探索引入专业公司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成立了一支70人组成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设置了63个分类收集站点,建立“源头分类、定时定点、自主投放、积分记录、兑换奖励”五步工作机制,采用“手勤、脚勤、嘴勤”工作法,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城管执法,提高地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水平。同时开展小巷管家认领垃圾分类收集点活动,引导小巷管家和街巷长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引导员和监督员”,深入群众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2017年以来,街巷长和小巷管家累计参与垃圾分类活动2600余次,有力促进了街巷的垃圾分类工作。

  在试点的基础上,杜娟把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推广到龙潭街道的15 个物业管理小区以及老旧小区,地区每天厨余垃圾分出约5000公斤,分出率达到17%;每天可回收垃圾分出1500公斤,分类后的垃圾运输率达到100%,实现了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如今,杜娟带领龙潭街道探索形成的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街道陆续接待各省市共8家单位学习调研。辖区居民,从老人到小孩都知道要把垃圾分类后再倾倒,也都愿意参与其中,他们为的就是共同守护好“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共建共治共享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