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审议意见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对市政府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实施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日期:2021-01-13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0年11月26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中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副中心控规)实施情况的报告,今年7月以来,城建环保委组织委员代表围绕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建设、产业发展促进、重大项目投资、民生改善等专题,实地调研副中心文化和科技产业项目、城市绿心和环球主题公园在建工程、老城“双修”和张家湾特色小镇建设。常委会有关领导多次带队调研重点工作进展。11月10日,城建环保委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副中心控规实施情况的报告,研究提出了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

  一、总体情况

  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副中心控规的批复精神,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干到底。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与通州区委区政府合署,市区融合高位高频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市级赋权30个事项下沉并顺利运行,“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迈出重要标志性一步。不断深化细化副中心各层级规划,率先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高位引进,努力推动优质企业落地;扎实推进重点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前10个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9.2亿元、建安投资429.4亿元,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提升和行政办公等领域重点工程有序实施。副中心城市框架稳步拉开,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功能和人口迁移不够,城市整体活力不足。副中心应以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为出发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目前,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尚未形成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聚态势。控规明确提出要集中平移中心城区适宜产业资源,但是一些项目入驻没有落实,一些项目已签约却没有落地。部分疏解主体存在观望心理,特别是市属企业,由于缺乏明确的搬迁要求和落地政策,搬迁动力不足、进展较慢。西城、朝阳、海淀与通州结对机制要求的梯次承接格局尚未建立,产业联动效应尚未显现。已经迁入副中心工作的人员有很大一部分仍需要每天在中心城区和副中心之间往返通勤,人口随功能产业迁移落户效果不明显,副中心整体城市活力仍然有限。

  二是老城“双修”推进力度仍需加大,群众获得感有待增强。通州是远郊区的底子,包袱重、欠账多,老城“双修”范围占到副中心总面积的38%,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不少短板。控规提出强化家园中心建设,通过集中设置、混合利用配套服务功能,就近满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闲、文化等需求。但是利用腾退土地和建筑物涉及多方产权主体,协调难度大,家园中心的建设进度落后于实施计划。老旧小区整体体量大,占到老城住宅建筑面积的51%,停车难、文体活动场地少、便民服务网点不足、物业管理跟不上、加装电梯困难等仍是群众反映突出的痛点难点。

  三是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存量用地利用政策亟需突破。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副中心要与雄安新区比翼齐飞。新建重点功能区、实施重大项目、编制重大专项规划等都需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老城“双修”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也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支持。目前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尚不明确,没有对标雄安新区的一揽子支持政策,政府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充分利用好副中心现有存量用地,是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增加产出效能的关键环节。目前,副中心通过拆违和腾退梳理出256万m2楼宇空间、68万m2园区厂房,但是转型过程中还缺乏政策法规支持,特别在土地性质的变更、土地价值的评估和土地流转的税费方面,存在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腾笼换鸟”产业提升的效果。

  三、意见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副中心实际,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副中心意识,努力创造副中心质量,更好展示副中心水平,纵深推进副中心控规由愿景变为实景、蓝图变成现实。

  一是主动对接高端产业。紧抓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机遇,吸引一批符合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落地。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持续推动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率先搬迁和疏解到副中心、税源同步迁移,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副中心要积极主动对接,加强服务保障,提高承载能力,确保接得住、留得下。深化四区结对机制,深入对接金融街、CBD和中关村疏解转移项目,加大产业联动力度。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引擎,加强成果转化,加快实现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科技应用场景在副中心全覆盖。

  二是着力强化职住平衡。控规提出要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满足中心城区疏解人员的安居要求。针对按照全市统一安排已迁入和即将迁入副中心的单位职工,应抓紧研究出台定向租购房支持政策,让迁入的市民百姓有归属感、能住下来,使副中心成为“留得住人,扎得下根”的家园。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公共服务能力要尽快达到中心城区水平,文化底蕴、人文魅力进一步彰显,市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把副中心打造成人们心向往之、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

  三是加快推进老城“双修”。紧扣市民“七有”“五性”需求,主动治理,迎难而上,一件接着一件办,一茬接着一茬干。科学适度配置医疗资源,明显提高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质量,未雨绸缪,避免形成新的城市病。高质量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解决施工管理、物业管理、小区配套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充分唤醒沉睡资源,打通政策堵点,把废弃不用的老厂房、锅炉房、报刊亭、车棚利用好,支持建设群众乐享的家园中心。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在群众身边见缝插绿,建设便利可达的滨水体系,多维度提升市民生活空间品质。

  四是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加强既有政策集成创新,有效破除存量用地利用的障碍难点。认真总结推广张家湾设计小镇探索出的“以现状改造为主要途径、市场化经营为主体、政府投资为杠杆”的开发利用模式,根据产业落地需求,授权副中心适度突破现有存量用地利用政策,通过设立闲置国有土地创新利用试点等方式,加快破解土地和建筑产权主体多元、原有业主转型积极性不高等难题,实现用地改革和副中心发展的深度融合。

  五是积极争取支持政策落地。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同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主动对标对表雄安新区,争取国家层面尽快制定支持政策,出台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破解副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引导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副中心投放。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强化市级政府资金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副中心产业发展基金,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效的金融支撑和保障。

  以上意见建议,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