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京要闻

北京市政协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做大农村产业“蛋糕”

日期:2022-05-26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原标题:市政协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做大农村产业“蛋糕”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昨天下午,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围绕“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专题协商议政。市政协成立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凝聚共识,并提出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顶梁柱”

  调研组对涉农区进行了普遍调查,梳理近十年来农民四项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农民增收主体等专题,实地考察20多个重点村,提出,本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持续、全面增长态势,城乡居民收入比正处于缓慢缩小的过程。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368元增至33303元,平均每年增长9.7%,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也高于全市GDP增速。特别是通过精准帮扶,“十三五”时期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达18.4%,超同期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从农村居民收入各项构成来看,2021年农民收入的四部分中,工资性收入占70.4%,转移净收入占13.7%,财产净收入占10.3%,家庭经营净收入占5.6%。具体分析,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是农民增收的“顶梁柱”,但因农民整体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不足等原因呈现增长降速。转移净收入上升为占农民收入第二位的来源,对增收的作用显著。未来,转移性收入仍有提升空间,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则有待挖潜。

  解致富难题

  对重点区域和群体分类施策

  调研组提出,在区域上,应对中心城区、平原发展区、生态涵养区等区域分类施策,解决致富难题。

  具体而言,对中心城区应坚持农村城市化方向,以培育发展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重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对平原发展区应加快“腾笼换鸟”,大力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重点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工资性收入增收势头;对生态涵养区应在政策倾斜的基础上,拓宽增收渠道,以生态建设优化环境、绿色发展富裕人民为目标,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生态涵养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对特别地区则应出台特别对策,如对库区流域应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建立专项资金。

  此外,对不同群体应坚持“一群一策”。具体举措包括,引导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有意愿的超龄农民从事低强度工作,加强针对性公共就业服务。分类研究新生代农民、返乡入乡青年、大学生在郊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自主健康发展等。

  挖市场潜力

  挖掘农村资源要素价值增加财产性收入

  农民增收的潜力在于市场。调研组提出,应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努力把农村产业的“蛋糕”做大。

  如何充分释放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当中的作用?调研组提出,要挖掘农村资源要素价值,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等担保融资,运用市场机制盘活乡村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积极探索乡村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方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健全农民农村财产权能,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产品、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生猪活体抵押等抵押质押创新担保模式,充分释放农村资产的金融效益。

  抓关键环节

  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强“造血”功能

  调研组建议,发挥好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开展村企联建行动,以产业项目合作为主要载体,形成“一企联多村”和“多企联一村”多种模式;支持村集体以出租、合营、入股等多种经营模式与企业、创客等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还应抓住壮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这一关键环节,盘活并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强村庄自身“造血”功能。

  “沉睡”的资源怎样才能转化为产生效益的资本?调研组建议,允许村集体、合作社为载体引入农业、旅游、文创等经营主体,通过吸引投资、合作开发、租售开发等模式;探索将各项财政投入村集体的建设项目资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的股金,有效转化为集体资产;鼓励以集体林场、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以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金等作为出资,引入工商资本,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记者: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