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1期 > 特别关注

修订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为爱心保驾护航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制定于2007年,是规范和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有力地促进了首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要求,进一步总结固化首都志愿服务成功经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条例修订工作。2020年12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修订草案。

  为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高水平志愿服务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此次修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服务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为重要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决策部署,与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相关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对于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激发志愿服务活力、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

  修订过程坚持“开门立法”和问题导向

  市人大常委会从2018年开始持续开展调研、论证工作,围绕赛会保障和城市服务等志愿服务重要工作,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了8万多字的立法研究报告,为条例修订筑牢了坚实基础。2019年11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条例修订的立项论证报告。2020年9月23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一审。

  一审后,市人大法制委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同时,围绕常委会会议审议中关注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志愿者激励与保障、志愿服务促进措施等重点问题,开展实地考察、交流座谈、专家论证,对修订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提请市依法治市委员会立法协调小组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会专题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并表决通过。

  从四个方面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条例共设六章50条,包括总则、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进一步完善和长远规划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一是明确本市坚持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明确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各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的由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事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经验推广和宣传表彰。三是明确民政部门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四是明确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是本市志愿服务枢纽型社会组织,履行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

  突出首都志愿服务特色。推动志愿服务全面融入首都功能建设和全市重点工作,面向社会、贴近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一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等形式,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使社区志愿服务惠及大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明确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和工作内容, 在国家重大活动和政府主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交流和展会等活动期间,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城市运行、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应急志愿服务、外语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四是明确设立志愿服务站,构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五是鼓励、支持志愿者通过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加强志愿者激励与保障。完善志愿服务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激励保障措施,激发志愿服务活力,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一是明确对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二是明确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在有需要时有权优先获得志愿服务。三是明确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支出交通、食宿、通讯等必要费用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给予适当补贴。四是明确通过社区回馈、时间储蓄等方式激励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五是明确本市为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注册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开发第三者责任险等险种。

  完善志愿服务促进措施。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重视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法治化水平。一是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给予指导,并提供咨询、便利,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给予支持。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支持,鼓励有关单位和社区开放公共资源,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三是加强青少年志愿服务,倡导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明确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相关职责,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志愿服务。四是鼓励、支持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培育志愿服务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