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1期 > 实践足音

推动全市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向纵深发展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0年以来,北京检察机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检察机关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的重要阐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高检院决策部署,着眼检察公益诉讼促进公益保护、促进社会治理、促进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 坚持“三首”标准定位,优化工作思想理念,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广泛凝聚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实干创新、善作善成,推动北京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

  提高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

  在市委带领下,组建专班起草代拟稿,历时一年半,向30余家市级单位征求三轮意见,推动《关于深入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最终出台。《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高检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吸收借鉴外省市的经验做法,明确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检察公益诉讼涉及各有关方面的履职要求及工作机制、组织领导保障和社会环境营造等三个方面内容,为检察公益诉讼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极大激发后发优势。

  《意见》内容很多是北京创新之举。一是明确了北京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整体思路和要求。明确了检察公益诉讼促进公益保护、促进社会治理、促进依法行政的三个根本方面,提出探索完善“三诉两支”工作格局。二是明确了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具体领域。提出了北京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具体领域,包括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生物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及残疾人权益保护、网络侵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公益损害案件。三是体现了检察机关依法履职的北京特色。提出了利用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的优势,健全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加强京津冀检察合作,探索建立跨省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制度机制。四是提出了加大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办案力度,探索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衔接机制。

  《意见》全面展现了五年来北京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经验成效,系北京市委首次专门就单项检察工作出台指导性文件,从全局高度,整体性、系统性部署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成为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大局工作,为构建公益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深化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坚持“三个根本”指导思想,布好“三诉两支”工作阵局

  “三根本”是牢牢把握检察公益诉讼促进公益保护、促进社会治理、促进依法行政三个根本方面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三诉两支”是以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支持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支持政府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和提起诉讼为基本框架的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格局。

  2020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实现了“三诉”案件类型全覆盖并趋向平衡发展,“两支”工作模式逐渐定型。办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案件213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市检察院先后两次与市生态环境局对接,获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200余条,并研究确定与市生态环境局同步下发线索、部署开展工作,实现双方基层单位同步接收线索、同步审查并及时开展工作对接。截至目前,已有4家基层检察院办理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同社会组织工作协作方面,全市共接受相关社会公益组织移送的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件,四分院办理支持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件,朝阳院向社会组织移送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件。

  全市检察机关全面做实公益诉讼检察,督促拆除侵占一般农用地、自然保护区、影响高铁运行安全等的违法建设3.07万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约18吨、收回被欠缴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764.9万元,督促收回国家所有财产和权益价值1253万元。大兴院以文明城区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就疫情防控与棚户区改造叠加造成居民人口激增,生活污水量严重超过处理能力导致旱河水污染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履职,封堵排污口,加快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日均减少污水排放1500吨,办案效果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铁检北京院支持丰台区生态环境局与北京动车段达成磋商协议,促成由北京动车段投资2950万余元升级段内污水处理站,建设外排污水管道至市政管网,实质性解决环境受损问题。

  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办案力度不减,多措并举提升工作质效

  一是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市院指导全市各院加强对防疫物资质量安全、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的线索排查和办案力度,灵活采用发函、座谈方式加强与行政机关沟通,筑牢疫情防控坚强防线。依托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线索移送机制、与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工作对接机制、与案件管理部门的刑事案件信息定期推送机制,持续加大案件线索发现力度。全面发挥三级院一体化办案机制优势,按照“上下统一、横向协作、内部整合、总体统筹”的检察一体化原则,加大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上级机关交办案件的办理力度。在办理市委政法委交办的昌平违建别墅问题清理整治涉及的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市院统筹协调抽调三级院骨干人员组成联合办案组,确保案件质效。今年以来,全市努力克服疫情对办案工作的不利影响,全年案件规模同比继续上涨。

  二是法定领域和新拓展领域齐头并进。检察机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履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重点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开展“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通过案件办理督促支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公益诉讼新领域,开展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消防安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英烈纪念设施保护、危化品管理等领域的公益诉讼办案探索,共受理新领域案件线索113件,立案72件,提出诉前检察建议51件,办案效果良好。

  三是大力提升公益诉讼办案质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影响和制约北京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专门组织召开全面提升公益诉讼办案规模和质效研讨会,在思想认识、工作格局、制度机制等方面形成共识,制定实施《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提升公益诉讼办案质效的意见》。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设置16项鼓励性指标,3项限制性指标。制定全市公益诉讼检察官履职绩效考评指标,逐步建立起符合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规律和工作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检察官履职绩效考评体系。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广泛凝聚公益保护合力

  加强沟通协作,继续完善“检察+”工作机制。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与市规自委会签《关于协同推进首都规划和自然资源公益保护工作机制的意见(试行)》,公益保护合力持续增强。与已经签署合作协议的市级行政机关继续深化合作,逐一走访对接,深入开展案件线索移送、召开联席会议、举办联合培训等工作,推动协作机制落地见效。在此基础上,扩大协作范围,走访市文物局、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文化执法总队等11家行政机关,交流重点工作任务,探讨公益保护的履职切入点和着力点,逐步扩大扩大“检察+”协作范围。

  落实最高检、中央军委政法委加强军地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协作意见,与北京军事检察院会签《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军事检察院军地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协作工作意见》,搭建线索移送、案件协商、信息共享等七个工作机制,成立北京市军地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协作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军地检察机关形成共管、共治、共护国防和军事利益良好工作格局。

  调动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积极性,与相关社会组织在线索移送、案件办理、案例研讨、理论调研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协作。积极开展“十进百家,千人普法”宣传活动,组织公益诉讼法治宣传进机关、进景区200余次。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宣传方式,在新版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实施等重要时间节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回应社会关切。“世界环境日”当天,组织全市检察机关开展微信宣传,同步向七千余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推送,不断提升公益诉讼社会影响力。